普洱日报讯(记者 刀琼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改革开放40年来,西盟佤族自治县文化教育工作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在改革中稳步发展,从小到大,从单一到丰富,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盟人,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校舍几乎都是茅草房、杈杈房,没有桌椅就用木桩和杈杈搭建。我刚到这里教书时,学校教学条件虽然比我们上学时有了提高,但是房子还是土基房,地面仍是坑坑洼洼,各项设施都缺乏。现在,孩子们上课都是宽敞明亮的大教室,老师们上课用上了白板、计算机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学校里实验室、美术室、微机室、多功能教室、图书室、篮球场、足球场等一应俱全,孩子们还配上了营养餐,这样的变化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说起自己的求学、工作经历,在西盟岳宋乡中心小学任教的教师娜永说。 岳宋乡中心小学建于1956年,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办学历史。娜永是岳宋乡中心小学“周恩来班”的班主任,自1996年任教以来,一直带的便是这个“特殊”的班级——“周恩来班”。 据了解,1995年9月,云南省省委领导到岳宋乡视察工作,了解到这里的百姓因贫困,无力供子女上学的情况,回去后做了许多宣传工作。南京梅园中学“周恩来班”的学生得知这一情况后,向全校师生呼吁,纷纷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委托南京《家教周刊》社把钱寄到云南,再次得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筹措资金派专人把钱直接送到岳宋乡小学。1996年1月,周恩来、邓颖超生前秘书赵伟、赵茂锋及北京《数理天地》杂志社负责人周国振、苏毅,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馆长周校永等亲自到岳宋乡中心小学授予“周恩来班”牌匾。1999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表彰“周恩来班”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历届“周恩来班”的学生们在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走出佤山,参加过“新世纪希望之旅”“未来强者工程”等夏令营活动,参观过各种学校,既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也激发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历届“周恩来班”的学生在学习、品德、生活、劳动等方面均起到了带头作用。 岳宋乡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叶慧说:“我们周恩来班的哥哥姐姐们都很优秀,现在我也是周恩来班的一员,我们与其他普通班级的学生相比,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我们也会以更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希望通过努力能够做上自己喜欢的工作。” “过去因为山高路远,家里又贫穷,很多人没念过书,对孩子的教育也不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渐提高,教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环境也越来越好,大家的观念也都有了转变,送孩子上学、让孩子上好学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大家都希望能够通过教育,让孩子掌握更多知识,用知识改变贫穷的面貌。”娜永说。 岳宋乡中心小学的发展只是西盟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截至目前,西盟有义务教育学校39所,其中小学33所,初中6所,小学入学率99.89%,巩固率99.62%;初中毛入学率104.52%,巩固率99.7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94%。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6.96年。全县教育工作从最初的基础学习到如今的多样化教学,从培养兴趣到全面发展,从文化教育到素质提升,不仅提高了群众的素质,也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