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视点:普洱“旅游+” 普洱日报讯(记者 梁荔 付颖)自然生态、特色文化是普洱独特的资源禀赋。近年来,普洱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和全域贫困实际,把旅游作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以融合发展为重点,对茶旅融合、文旅融合、商旅融合、农旅融合等新型业态进行全方位、系统化整合提升,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旅游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发了“旅游财”。 今年端午节期间,普洱市共接待游客31.35万人次,同比增长9.01%。其中,接待过夜游客12.98万人次,一日游游客18.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18.39%。 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拉动力大。推进“旅游+”发展,就是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近年来,普洱市大力推进“旅游+”发展战略,通过“旅+茶”“旅+文”“旅+商”“旅+农”,有效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打造旅游新业态,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茶旅融合 大茶区变大景区 普洱是普洱茶的故乡,这里孕育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上的千年万亩古茶园山川秀美,森林密布,流水潺潺,茶林弥漫,少数民族古村寨星罗棋布,是集生物、文化、生态、人文旅游和艺术宝库于一身的“茶文化历史博物馆”,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普洱茶爱好者慕名前来,享受着景迈山独有的遁世生活和逍遥时光,也为当地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借着普洱市重点打造景迈山旅游景区景点的契机,大力延伸以“茶”为核心的产业链条,从种茶采茶到制茶卖茶,从路边的小饭店小茶摊到特色民居客栈茶店,发展旅游产业成了景迈村和芒景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景迈山的独特性也吸引了柏联普洱茶庄园在这里落地生根。结合景迈山优越的普洱茶资源和独有的普洱茶历史文化,柏联高起点打造集普洱茶种植、生产、营销、科研和普洱茶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普洱茶庄园。庄园不但引领普洱茶消费,还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柏联普洱茶庄园和精品酒店99%的员工都是周边茶农,平均工资达3500元,带动850多户茶农户均增收3.5万元至4万元。 普洱,因茶而名,因茶而兴。普洱以旅游体验为核心内容,将旅游体验融入茶产业的各个环节,推出了集茶文化体验、茶马古道文化体验、茶文化推广、教学培训、茶餐饮、休闲度假、茶山旅游等主题丰富、形式新颖的茶旅融合体验产品。 作为普洱市中心城区的思茅区,万亩茶园风光是它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同时,茶产业也是思茅区衣食万户的大产业。近年来,思茅区大力推广生态茶园改造,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绿色化生产。如今的茶园,除了产茶,还多了一项功能属性,可观、可游,变成人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普洱市木乃河工业园区附近的黄龙山国茶庄园,是普洱新华国茶有限公司的有机茶园基地。驾车上山途中,一路依山傍水、茶园相伴。随心而行,或驻足山水间采撷芬芳,或登上观景台将思茅城景色尽收眼底,或亲手制茶,黄龙山国茶庄园成为城市新晋热门旅游目的地。 经过多年打造,普洱实现了旅游与普洱茶文化的深度有效融合,生态旅游项目和茶园风光、茶文化底蕴相结合,特色茶庄园为点,旅游线路为线,让大茶区变大景区。 位于普洱中心城区北部区的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于2018年初正式营业,景区以茶马古道遗址独特的底蕴为基点,兴建唐、宋、元、明、清5大古典建筑群落的茶文化旅游景区,让游客从中领略中国茶城生生不息的茶马文化。除了深入挖掘茶马古道文化,思茅区还启动了普洱茶小镇、思茅洗马湖科学家小镇等建设项目。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茶产业分布为基础,合理规划茶主题旅游休闲功能区,旅游过程有了茶文化基因注入,游客体验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茶之旅”。 文旅融合 产业升级添魅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普洱市从制定旅游规划时就注入“文旅合一”理念,在挖深研透富有地域特色气质和文化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和“变”上做文章,把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包装后,融合到整个旅游线路、旅游市场中,既有实物的非遗产品,又有非遗的体验互动,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旅游扶贫造血能力。 《快乐拉祜》唱响的澜沧酒井乡老达保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拉祜文化名村、旅游产业新村。“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村民们拿起锄头做农活,走上舞台是演员。为传承和发展拉祜文化,老达保紧紧抓住乡村旅游发展机遇,于2013年成立普洱市第一家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有限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组织村民进行拉祜原生态实景演出,用拉祜文化独特的魅力留住了过往的游人。现在的老达保,几乎是人人当演员,个个有创收,村民过着蜜样的幸福生活。 在推进文旅融合进程中,把文化创意植入到旅游发展当中,积极引导商品生产企业或手工艺人植入文化和创意元素,把商品艺术化,进而提升旅游商品的内涵。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那柯里是古普洱府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现存较为完好的驿站之一。通过积极探索“文创+旅游”,使那柯里原有的一些常态资源,如空余的房间、地道的厨艺、人文景观、农副产品等,逐渐成了“香馍馍”,被开发成民宿、马帮美食、特色演艺等,用于满足每年数以万计游客的需求。“文创”团队的引进更是为那柯里带来了新生机,普洱艺术村、普洱学院那柯里绝版木刻教学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基地、宁洱县美术家协会写生基地、“乡愁书院”、普洱绝版木刻农民版画培训中心的落户和入驻吸引了大量艺术爱好者慕名前来观光体验。同时,村民也开始积极参与文创事业,将老宅装修成文创空间,制作售卖手工艺品,土陶制作、普洱茶制作等体验活动,不断释放文创活力,打响了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品牌,那柯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 在深入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中,普洱市选择发展旅游资源基础较好的村寨,以培育产业为导向,整合各方资源着力打造了景迈芒景、那柯里、博航等旅游特色村,并通过民族歌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节庆、民族影视作、各民族饮食文化和民族特色项目与旅游的多重结合,全面提升了普洱优质旅游、推进了全域旅游,初步实现了城建工程变文旅小镇、文保单位变旅游景点、革命旧址变研学基地、非遗艺术变文旅产业的蝶变,提升了旅游扶贫成效。 商旅融合 市场层出新热点 “一日看尽三国风情,一街品味三国小吃”。每年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康口岸举行的中老越三国(普洱)边境商品交易会,既有“国际范”又有“乡土味”,吸引各地游客前来逛展。2018年,边交会共吸引了老挝、越南、缅甸等11个国家的商户前来参展,琳琅满目的国内外商品让游客流连忘返。当地村民也瞄准了边交会的商机,在边交会上赚了个“满盆钵”。 今年农历二月十五,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正兴镇的勐乃河畔、仙花洞旁,一场盛大的赕佛朝仙活动如期而至。各种特色小吃店、烧烤摊围满了食客,乡村土特产品、各种商品交易摊前人头攒动。据了解,朝仙节期间,正兴镇共引进商家350户,游客达2.2万人,各类商品交易额达70万元。为做活乡村旅游经济,盘活资源,吸引游客,正兴镇坚持走“民风民俗+美食与娱乐”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并把佛迹遗址和朝拜佛迹转化成可见可感可体验的旅游产品,“朝仙节”已成为正兴镇展示和推广自身的一张靓丽“名片”。 无论是江城的边交会、还是景谷的“朝仙节”,都隐藏着解锁乡村振兴的成功密码。这些活动已成为当地探索乡村振兴,推动文旅、商旅融合发展的有效实践。普洱坚持“文化引领、商业支撑、旅游融合”,积极探索商旅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新模式,大力支持打造具有本土特色文化的民族节庆,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据悉,江城国庆乡自2011年创办了首届三丫果节,到目前已经举办七届,每届可接待游客上万余人次,有效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宁洱于2017年11月11日举办了首届磨黑烧烤节,以此来推动农特产品的繁荣交易,带动山区群众的经济收入。据不完全统计,烧烤节当天,磨黑镇迎来了近5万名游客,美食烧烤和特色产品交易额达到631万余元。 同时,从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制造、销售全产业链出发,让农副产品精加工的农户和企业直接面对旅游消费者,开发出旅游产品,在节庆活动中举办特色产品展销,让游客有玩有购。澜沧糯扎渡镇“栘公式节”,慕名而来的游客除了能体验民族文化外,还能品尝酸爽的栘公式果美食,购买到栘公式果制作而成的果脯、果酒等产品,把“浓浓的栘公式情”捎回家。多年来,糯扎渡镇积极发展栘公式果产业,着力打造栘公式果文化品牌,并紧紧依托糯扎渡镇栘公式果产业协会,成功走出了一条集生产、加工、储藏、销售为一体的栘公式果产业发展之路。并以举办节庆活动为载体,为乡村农特产品提供销售平台,带动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农旅融合 乡村振兴前景阔 三月,春暖花开,踏青好时节。距离思茅城区8公里的思茅区南屏镇曼歇坝村,成为市民休闲的“网红”打卡点,在那里可以品尝鲜美的烤鱼,采摘生态种植的草莓,尽享乡间野趣。近年来,随着曼歇坝村包烧烤鱼、草莓采摘观光等旅游项目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曼歇坝村每年旅游、消费人数达20余万人次。为了推进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结合烤鱼餐饮、草莓采摘等内容,2019年3月曼歇坝村还成功举办首届“烤鱼·草莓节”,进一步打响了曼歇坝村乡村旅游品牌。 宁洱德化窝托糯玉米节,2015年首届举办,就有3万余游客到场,活动置办了68桌玉米宴,设置了农特产交易摊位300余个,拉动经济收入达400多万。 这样以特色农产品主打举办旅游节庆活动的乡村在普洱比比皆是,思茅区大芦山青菜节、西盟马散野果节、江城三丫果节等等,不一而足。 2019年8月,景东彝族自治县太忠镇嘎仰村“稻田养鱼”基地热闹非凡,游客、村民欢聚一堂,开展抓鱼比赛,共庆丰收。捉鱼者你追我赶满身泥泞,大汗淋漓,啦啦队站在田埂上呐喊加油,整个田野间充满了欢声笑语。“嘎仰村山好水好,用天然的山泉水种出的稻谷、养出的稻花鱼,既生态又好吃,目前‘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已经发展到100亩。”景东嘉辉集团负责人介绍说,集团将扩大基地规模,在做好“彝乡稻”品牌的同时,规划打造以人文景观、观光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耕文化产业链,引导当地群众走出一条“生态种养、稻鱼双收、农耕体验、节庆文化”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格桑遍野,果实饱满,鱼虾满田;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生活恬静……已成为都市人向往的生活,心中的“乡愁”。 农旅融合是农业农村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的热点所在,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好途径。普洱市通过发展旅游,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促进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 △风雨桥客栈 (记者 胡雪英 摄)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