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袁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二个价值取向是平等。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平等既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社会平等等不同层面,也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身份平等、资源平等等不同内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只有实现平等,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实现平等,确保人人都从改革和发展中受益,才能切实增进人民福祉,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实现全民平等。一直以来,普洱针对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朝着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方向前进。2013年至今,全市财政支出达1875亿元,70%以上用在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其中,教育支出达277亿元,医疗卫生支出达201亿元,社会保障支出达255亿元,农林水支出达288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入达46亿元。尤其教育方面成绩明显,2019年夏天,普洱直过民族“华商希望班”传来高考喜报:全班50名学子上线率达100%,600分以上7人,本科率达80%,一本上线学生19人,其中理科班罗毓同学取得661分的好成绩。 实现全域平等。普洱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打造“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科学编制思宁一体化规划,开展城市设计,启动乡村振兴和产城融合示范区规划编制。颁布《普洱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深入实施中心城区环境提升“321”工程,启动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工作。开工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拆除“两违”建筑,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推进棚户区改造。汇源小镇、普洱茶小镇入选“中国最美的50个特色小镇”。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村组道路及环境卫生维护日常化。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