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张海兵 文/图) 近年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景谷镇文山村以“一棵种苗”为抓手,积极推广茶园套种滇黄精“一地生两金”模式,并串联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让昔日的深山茶园焕发新生机。
文山村海拔高、气温低、雨水充沛,其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是培育中药材的天然“温床”,非常适宜滇黄精育苗和种植。2024年,文山村党总支书记石凤益投资40余万元,建成占地30亩的滇黄精育苗基地,预计每年可培育优质种苗600万株,基地年产值可达150万元。
育苗基地建成后,通过“以苗促种”模式,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发展滇黄精种植,直接带动了经济效益的提升。目前,文山村滇黄精产量已达25吨,亩产值1万元。
文山村村民谢丽琼家茶园套种滇黄精面积达120亩,产值可达120万元。如今,育苗基地的种苗为她节省了成本,今年她计划再扩种10亩。“有了稳定的种苗供应,我们发展的底气更足。”谢丽琼信心满满地说。
育苗基地不仅为产业注入活力,更成为村民增收的“新阵地”。基地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每日提供50个灵活就业岗位,人均日工资110元。
石凤益介绍,育苗基地联合经济联合社开展种植技术培训,让村民掌握育苗、移栽、管护等全流程技能,实现从“务工者”到“技术员”的转变,让村民真正受益。村民谢大姐感慨:“农闲时来基地育苗,既不耽误照顾家里,还能学技术。”
今年,文山村还计划根据市场需求扩大规模,开发黄精茶、黄精片等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推动“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