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王毅)近年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立足资源禀赋,坚持产业进村、扶持到户,发动基层组织、社会各界、新型经营主体等力量,合力打造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市场开拓等全产业链,夯实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基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科学谋划深入调查 扎实开展产业挂联双帮指导 按照“组内议定、村级审定、乡(镇)核定、县级确定”的工作方法,组织全县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和镇、村、组脱贫攻坚工作队员深入全县15个乡(镇)166个村(社区),开展产业发展摸底调查工作,认真梳理全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及产业发展情况,准确了解农户产业发展意向。 整合农科、林业、茶特等涉农部门的技术力量,派出168名技术人员入村指导产业扶贫工作,对建档立卡户实现“一对一”“保姆式”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制定《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形成生猪、肉牛、蔬菜、核桃、茶叶、紫米、传统优质水稻、渔业、生物药业、紫五加、滇橄榄等21个产业发展子方案,为产业扶贫明确方向、定好调子。 整合人社、扶贫、移民、农科、工会等培训资源开展引导性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专项能力培训,对全县9610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符合培训要求的59651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职业农民、云岭职工素质建设工程、雨露计划、青年技能人才培训。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1021期,受训人数达7.5万余人次。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构建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 按照“扶龙头、建基地、抓大户、带农户”的思路和年内实现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构建100%覆盖建档立卡户的目标,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农村新型经济合作主体的示范性、带动性、导向性作用,重点依托县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发展大户,带动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企业带基地,实现收益共享。以渔业、畜牧、紫米、特色紫五加等重点产业,构建“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发挥好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的带动作用,提高组织化程度,已有的主导产业继续扩大产业规模,正在培育的产业注重技术培训和市场开拓。 合作社带贫困户,实现抱团发展。鼓励条件成熟的乡(镇)、村组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使贫困群众在发展产业时能够通过“抱团合作”方式减少投入、规范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同时,整合政府、企业、媒体等资源,立足互联网、电子商务及新媒体的功能,帮助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不断拓宽产业销售服务平台,创新销售理念和销售模式,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目前,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88个。 大户带小户,实现互利共赢。雅邑镇南温田建立大户带小户养猪交易体系,即由大户统一为散户提供良种、兽药、饲料、信息、销售以及养殖技术咨询和服务,同时垫本为散户提供优良仔猪,待仔猪催肥回收后扣回成本,可实现生猪科学化养殖。目前,大户已带动南温村136户农户走上致富路子,通过整乡推进仔猪养殖项目扶持了266户建档立卡户,有效带动和辐射周边散养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目前,全县共有种养大户500余户。 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抓好产业种源基地示范建设 开展“一村一品”产业建设。结合贫困村实际和产业优势,找准主导产业,集中打造一批生态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示范村、示范点和规模化种植养殖场,扶持发展一批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产业扶贫覆盖面。目前,已完成15个村(社区)“一村一品”产业示范点建设,涉及生猪、肉牛、山地鸡、烤烟、茶叶、澳洲坚果、晚熟芒果等10余个产业,除示范点外的其余151个村(社区)“一村一品”产业建设工作正在全面开展。 抓好种源基地建设。依托贫困村资源优势,统一规划、集中支持、连片发展、整体推进建设一批种源扩繁基地,使之成为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核心聚集区和示范区。目前,全县共扶持生猪种源扩繁基地3个、肉牛种源扩繁基地2个、山地鸡种源扩繁基地2个、紫米良种繁育基地1个、传统优质水稻种源扩繁基地10个。 完善产业奖补办法 规范扶贫政策实施到户到人 进一步健全和细化特色种养殖业扶贫项目管理和奖补办法,根据项目实际投入合理调整奖补标准,优化项目资金使用程序,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加大资金投入。以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为平台,积极做好涉农资金整合,制定出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强化资金监管力度,确保让各类涉农资金发挥最大效益。2019年上半年,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66153.21万元,其中,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5711万元。 抓好产融结合。政府按照建档立卡户3000元/户、非建档立卡户1800元/户的标准,将补助资金通过资金托管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积极撬动金融机构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提供信贷支持,助推产融结合。同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按年不低于资产收益金5.5%的定额分红给农户,实现资产收益扶贫。 实施奖补惠民。对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按带动户数给予企业(合作社、大户)奖励,并按标准奖励村委会,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确保惠民政策落实到户到人。 △群众参加实用技术培训 (通讯员 李真珍 摄)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