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 这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 2020年,全市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攻坚克难的生动实践—— 翻开“战报”,全市累计出列贫困村761个,贫困人口脱贫15.73万户58.23万人,宁洱、镇沅、景谷、孟连、西盟5个县顺利脱贫摘帽。2019年,全市贫困村出列351个,贫困人口脱贫4.02万户14.2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末的8.12%下降至0.9%;全市4个“直过民族”97.5%的贫困人口脱贫,8个人口较少民族95.5%的贫困人口脱贫。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普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作为树牢“四个意识”的重要实践,下好“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脱贫攻坚战成效显著。 这些年来,《关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相继出台,一套立足普洱实际、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考核体系等顶层设计落实见效。 这些年来,普洱市“五级书记抓脱贫、党政同责促攻坚”,建立脱贫攻坚书记、市长“双组长制”,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把脱贫攻坚作为监督履职重点,定期组织开展脱贫攻坚视察、调研;坚持脱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长效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头挂联2个深度贫困县,35名市级领导分别挂联10个片区县、挂包32个乡(镇)、挂帮33个贫困村,4.7万名领导干部职工与建档立卡贫困户挂钩结对,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 761支、队员 2854 名,实现“挂包帮”全覆盖。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活跃着一大批素质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扶贫干部,他们在一线留下脚印、洒下汗水,锤炼党性、树好形象,渐渐从乡亲们眼中的“外来人”变成了“一家人”。 一系列“加强版”“创新版”的超常举措不断推出,很多“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率先在全国探索推行 GDP 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 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全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7430 亿元,居全省第一; 在全省率先推行脱贫攻坚“电视问政”,300多名领导干部接受“电视问政”,推动形成上下同心、合力攻坚的喜人局面。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打造科技扶贫“试验田”,抓好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果蔬示范种植等科技扶贫示范项目建设;以“时代楷模”朱有勇为代表的院士班集体亮剑,力斩澜沧素质贫困链,促进产教学深度融合,超常规培养人才;打造“快乐拉祜”文化品牌,依托民族文化优势走出文化扶贫新路子。 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663 名干部深入原籍村、组和农户,广泛开展以“自强、诚信、感恩”为主题,以“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脱贫攻坚政策、遍访贫困户、为民办实事、人居环境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干部回家”活动;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广泛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教师进村”等活动助力村容村貌整治与政策宣传宣讲,全县 2700 余名教职工利用暑假、寒假和周末时间,进村入户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传、环境卫生整治、控辍保学以及“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教育活动等。 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创新实施“扶贫再贷款”政策,走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金融扶贫新路子;针对 18—45 岁建档立卡青年, 依托基层团组织,将“夜校”建到火塘边,用“火塘夜校”形式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发挥青年脱贫主力军作用。 还有一批早已在全市各地结出累累果实的成功经验:产业发展方面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311”、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的 “5+1”入股量化补助、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334”模式发展牛油果产业;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方面的西盟佤族自治县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镇沅“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让“懒汉”变“好汉”的做法,“县际互帮、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新型“宾弄赛嗨”模式四处开花……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统领下,一系列脱贫创新实践蓬勃开展,众人拾柴汇聚起澎湃力量投入到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过程中,开足马力、精准发力、深处着力,步履铿锵,普洱正快步迈向小康之路。 △江城县整董镇新貌(资料图)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