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陶汝燕)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之一,直接关系着脱贫攻坚的质量。作为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及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集全县之力,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工作方式,确保了全县10366户困难群众于2019年10月30日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全部搬进了新居,实现安居梦,为全县如期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体现出了江城危改工作的“力度”“色度”“温度”。 力度:强组织明责任 上下合力齐攻坚 危房改造工作早一天完成,贫困群众就能早一天受益。江城县自我加压,把危房改造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民心工程来抓,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实施,同时,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监察、审计、住建、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县乡村三级职责,全力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呈现出全县上下合力齐攻坚的“江城力度”。 抓实精准农房鉴定,确保识别改造精准。严格按照农房危险性鉴定标准,组织县、乡(镇)、村三级技术骨干22人,先后5次对51个行政村(社区)20347户农房进行了房屋等级鉴定,并以房屋等级鉴定结果为依据,按照“个人申请——村委会评议——乡(镇)审查——县复查核准”的程序实施,确保农村危房认定精准。认定C、D级危房存量13148间,并因地制宜,针对房屋损坏程度和部位,制定一户一方案,其中C级危房1632间,D级危房8734间。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农户2782户,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抓实技术指导与督查,确保质量与进度管控到位。邀请市住建局高级工程师授课,进行建筑测量、加固、施工及法律法规、危房政策解读等专业知识的讲解、实操技能检验,聘请监理人员和抗震办工作人员,对全县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进行指导培训和房屋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同时实行县级领导包村制,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组建了7个巡查督导组,进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确保了危房改造建设进度、竣工验收、质量安全、资金拨付等方面要求得到有效落实。 抓实信息档案,完善危改资料。建立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数据资料档案库,由专人负责,做到完整、真实、准确。认真做好项目资料的收集和分类存档工作。同时做好《农村危房改造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农户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全国农村住房信息系统》等的信息录入和管理工作,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账、县有档。 色度:建制度重保障 特色改造强推进 按照云南省、普洱市关于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相关要求,江城县结合实际,建制度重保障,形成了改造工作的“江城色度”。 江城县先后出台了《2016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县农村危房建设工作的通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城县2017年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城县农村民房建设补助标准的通知》等文件,为农村危房改造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同时坚持专款专用,严格按照《云南省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保障了危房改造资金使用安全。江城县还积极争取国开行、浦发银行、农发行等贷款,加大民房建设资金投入,几年来,共投入危房改造补助资金3.71亿元,其中上级到位补助资金共计1.0105亿元,其余资金均由县级筹措解决。在中央、省、市配套资金不变的基础上,由县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户均配套0.5万元-4万元不等。对改造完工的农户,本着改造一批、验收一批、兑付一批资金的原则,及时兑现危改补助资金。 本着“先规划、后建设、有特色”的原则,江城县从改善人居环境、改变农村面貌的实际出发,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整合资源、扶持群众发展生产相结合,与乡村规划和环境整治相结合,与通电、通路、通水、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拉祜族等民族特色,对建房的设计式样、颜色、施工标准和质量要求等都做了明确规定,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国庆乡田房村补底村民小组是一个哈尼族为主的寨子,2016年在民房建设规划时,就把哈尼族民居的特色设计了进去,现在走进补底村民小组,42栋有着哈尼族民族特色的两层农家屋坐落在青山绿水间,干净宽敞的串户路旁绿树成荫,错落有致的栅栏、干净整洁的道路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好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温度:危房改造显成效 农村旧貌换新颜 通过几年的努力,江城县实现了农危房改造“清零”的目标,群众住房从“忧心房”变为安全、适用的“放心房”,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了大提升,体现了改造工作的“江城温度”。 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不仅是一项惠民工程、德政工程,而且更是一项正在显现效益的富民工程。通过危房改造,困难群众告别了危房,因自然灾害而发生居住不安全事故的现象得到有效减少,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与改造村容村貌相结合、与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相结合、与产业发展、拓宽村组道路、改善人畜饮水条件、美化环境、发展农村卫生和农村文化事业等相结合,如康平镇的干田团墩、整董镇的老五连等76个易地搬迁点,不仅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从以往的“脏乱差”变成了“亮净绿”,而且还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开创了“建设一线、推动一片、带动一方”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真正解决了“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问题。现在走进江城县的各乡(镇),一个个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传统风格、美丽宜居的村庄处处呈现;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解决了群众想建房而又资金不足难题,缓解了群众建房资金压力,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激发了群众发展经济、投入小康社会建设的热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帮忙群众解决建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群众从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老百姓变富裕了,老百姓的心和干部更贴近了,不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而且还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康平镇中平村干田团墩瑶族村民邓庆文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泥巴路,也没有电,一到晚上就黑漆漆的。如今有了党的扶贫政策帮扶,村里的每家每户都住进了新房。现在整个寨子非常漂亮,水、电、路、网络、电视都通了,做梦都没想过能过上这样的日子。现在我家种植有10亩茶叶,以后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下一步,江城县将坚定抓好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理念,坚定加快农村建设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完善功能、塑造特色、提升品位,努力让江城的农村越来越美丽,农民越来越富裕。 昔日的茅草房 康平镇干田团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老村庄 勐烈镇牛倮河村乌麻河村民小组 宝藏镇板河村坡脚村民小组 安居乐业 (江城县委宣传部提供) (本版图片由江城县委宣传部、江城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宣传组提供)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