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陈润芝)近年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以“文”聚力,开辟了一条“以文化助力脱贫攻坚、以文化衔接乡村振兴、以文化谱写振兴篇章”的新道路,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新构想。 助力脱贫攻坚 在文化惠民上下功夫。景谷县加强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做到“贫困群众在哪里,文化扶贫就精准深入到哪里”。截至目前,通过实施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安装“村村通”20126套、“户户通”29192套,贫困村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100%;实施农家书屋、“百县万村”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实现贫困村农家书屋及体育活动场所全覆盖。 在文化润民上做文章。加大县、乡、村、组四级干部和贫困群众的教育培训力度,以修订、推行“村规民约”为抓手,改造封建腐朽文化,在全县所有村庄形成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在文化励民上出实招。以“感恩奋进促脱贫”为主题,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脱贫攻坚政策等与本土文化、民间艺术相融合,创作出一批高质量作品,以文艺巡演、送戏下乡、教学培训等方法进行广泛宣传,将村民从喝酒玩牌中“解放”出来,提振农民精气神。 在文化育民上求实效。2017年以来,在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的基础上,景谷县财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学生给予补助,资助建档立卡户子女6056人,享受县级资助1416.1万元。2018年5月,景谷县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衔接乡村振兴 以文化为纽带,推进文化化人。景谷县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开展“五个最美”创建评选活动,鼓励群众讲好“景谷扶贫故事”,通过加强典型示范引领和促进群众比学赶超,持续营造向上向善、勤劳致富、光荣脱贫的氛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2019年,景谷县评选出最美乡村10个、最美村寨9个、最美村干部10名、最美组干部130名、最美家庭129户。 以文化为纽带,建设美丽乡村。景谷县把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文化传承保护相结合,重视发掘、保护及传承农村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推进“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以文化为纽带,壮大产业发展。景谷县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激活乡土文化资源,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扶贫和文化扶贫的造血能力。 铺就振兴之路 文化“培根”,培育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主体。景谷县将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提炼出各具特色的乡风文化标识,打造乡村“文化墙”和特色村庄,让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等蕴含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载体“活起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同时,增强群众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使群众转变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设主体。“过去,你占我占大家占,道路仅有一尺半;现在,你让我让大家让,道路已有两米半”,半坡乡曼伞村困碗村民小组成为景谷县以文化人的典范。 文化“铸魂”,凝聚战略实施的磅礴力量。2019年,景谷县与陕西师范大学签订民族文化旅游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双方遵循“生态为本、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总体思路,探索校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合作模式。双方共同编纂出版了《景谷历史文化丛书》《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建立了景谷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并在策划编撰景谷民族民间舞蹈、民歌等民族文化,培养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等方面展开合作。 文化“引路”,开创群众增收致富新路径。近年来,“爱心飞翼世界杯翼装飞行比赛”“采花泼水节”“火把节”等特色精品节赛活动成功举办,勐卧总佛寺3A级景区成功创建,芒卡熙康云舍健康度假酒店正式运营,景谷康养综合开发项目、亚高原航空运动基地项目签约落户,景谷县“无量宝地·佛迹仙踪”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2019年,景谷县与大理洱海金岛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康养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合作意向书,计划投资13.1亿元,将景谷县打造成集生态休闲、康养度假、文化体验、科考探险、户外运动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