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puerw.cn/pic/202006/12/94214341-1227-4d52-8134-dc55a2dfc294.jpg)
(记者 王承吉 摄)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静 赵校艳)一排排别具一格的傣族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如玉带飞舞,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古树映入眼帘。芒果挂枝头,清泉绕村过,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思茅区龙潭乡龙潭村南本村民小组就“嵌”在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图中。 山水绵绵巧凝妆,裹雾梳云粉黛光。这个只有113户463人的傣族村寨,如同她的名字一般,水墨天成,宛如仙境。 “南”,傣意为水;“本”,冒水之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本村民小组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组织力和号召力就是这“活水”之源。 近年来,南本村民小组党支部14名党员像磁铁一样,将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他们和傣族群众一起用汗水和智慧共筑幸福家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活力。 党支部凝聚发展向心力 南本村民小组通过党支部统领、党员引领,整合协调各项惠农政策资源,开启“党支部+培训”帮扶模式,围绕家禽养殖、咖啡种植、手工织锦等技术,先后邀请10余名行业专家,开展符合村民需求的技术培训10余场次,培训400余人次,增强群众致富本领。 采取“党支部+贫困户+新型经营主体”产业扶贫利益联结的方式,结合区位优势及产业发展优势,通过与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和土地入股分红等经营模式,助力群众增收致富。与1个专业合作社利益联结,通过发展咖啡、坚果、芒果等特色产业增加收入,现有咖啡种植产业935亩,新发展芒果种植近200亩,租赁570亩土地给金陵药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石斛产业。 注重“党支部+感恩教育”,提升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组织开展“自强、诚信、感党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6场次,党员突出“双带”作用,成为脱贫攻坚一线的先锋队,不断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热情。 发挥“党支部+惠民工程”,以实施省级示范村、南本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等系列惠民工程建设为契机,争取到多个财政奖补项目资金支持,实施旅游标识、民族风俗墙画制作,大力推进南本村民小组特色景观打造、民房提升改造、村组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安全等,让村民住进安心房、走上平坦路、喝上放心水,为南本旅游景点开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打下了坚实基础。 抓实“党支部+环境整治”,以共建共治共享为主线,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共同打造充满活力的乡村卫生治理机制。采用“党支部+村规民约+农户”模式,建立党组织领导、村规民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的联合机制,实行“一户一责任牌”,在每家每户门口显眼处都挂着一块木制的“卫生责任牌”,明确户主为责任人,为每一户农户划分环境卫生责任区,切实履行环境卫生责任义务。在此基础上,每月组织党员群众集中开展卫生整治2次。党支部以党员先锋队为载体,党员积极亮身份、做示范,推行一名党员监督一片责任区的责任落实机制,党员成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监督员、宣传员、协调员,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南本,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770元,家家新房宽敞明亮,串户路实现100%硬化,饮水安全得到保障,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乡村文化提振内生动力 这是一面旗帜,14名党员亮身份、树标杆,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 南本傣锦以红黄蓝绿紫色为主色,所织图案有波纹、塔纹等,色彩强烈、纹样清晰,富有浓郁的民族传统特色。南本党支部坚持“党建”与“民族文化”融合提升,突出民族文化保护,推动党建促民族文化自信发展。 南本村民小组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傣族特色村落,除过傣历年泼水节外,还延续着祭秧节、开门节、关门节、尝新米节、祭寨心、祭竜等传统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获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活态方式传承的,有传统音乐、传统纺织、传统饮食等,目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人(象脚鼓、织布)。 南本村民小组党支部充分发挥凝聚力和战斗力,组建多支傣族舞、象脚鼓舞等民间文艺团体,党支部书记刀建平多次受邀到龙潭学校教授象脚鼓舞,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手工服装服饰、手工艺品等多次到南博会等活动展销,民族特色产品经济价值凸显。通过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推动各民族同心向党,和谐共荣,还获批“省级文明村”称号。 “星级文明户”创评工作效果突出,整个村民小组共有十星级文明户66户,占总户数的58.4%,厚植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围绕以“普洱市学习村规民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召开宣传会4场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民生活,让村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做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