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资金助力德安乡美丽乡村建设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林 陶玉婷)清澈的兰庆河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安乡兰庆村麻利平村民小组穿流而过,在河的南岸,一条青石板铺设的乡间道路沿河而建,不时有村民和游人沿路前行,欣赏兰庆河两岸的优美景色。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德安乡党委、政府积极推广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将美丽乡村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原生态风貌保存完整、自然景观优美、群众基础较好的麻利平小组成为兰庆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小组。2018年,德安乡党委、政府积极协调,争取到“携手奔小康”项目上海金山区亭林镇结对帮扶资金共计70万元,投入到麻利平村民小组美丽乡村建设中,顺利实施了青石板路建设等项目。 麻利平小组的青石板路宽3米,全长394米,以麻利平村民小组大沙坝风雨桥为起点,沿着兰庆河向村委会方向延伸,与北岸的村组道路一起成为麻利平村民小组道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青石板路起点的风雨桥,造型精美、民族气息浓厚,桥上用木板雕刻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深壑起飞虹,亭林助力,扶贫济困铺富路”,下联是:“画屏添胜迹,兰庆感恩,追梦踏歌振精神”。这副对联正是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对德安乡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支持的见证,同时也是德安乡干部群众的感恩之言。 “风雨桥、青石板路建成之前,我们都是用竹子搭桥过河的,微耕机靠人抬,粮食要人背。建成以后,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现在可以直接骑摩托车、开三轮车到田间地头拉粮食、干农活。吃完饭还可以来这里散散步,坐着聊聊天,还是很舒服的。”村民段锦平高兴地说道。 青石板路的建成进一步完善了麻利平村民小组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有序,村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既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也为下一步发展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康村:村美民富产业兴 普洱日报讯(记者 陈景锋 罗成建 文/图)蓝天白云下,一栋栋新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条条水泥道路通往各家各户,一个个扶贫产业喜结硕果……冬日,走进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勐大镇南康村,一幅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图景映入眼帘。 “南康村过去是一个贫困村,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小康村。近年来,为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群众增收为目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全村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动下,村民们不等不靠,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乡村建设,勾勒出一幅幅产业发展、村美民富的美丽画卷。”谈及南康村今非昔比的发展变化,南康村党总支书记王其茂感慨万千。 王其茂介绍,南康村距勐大镇政府所在地约6公里,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有户籍人口874户259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78人,现已全部脱贫出列。长期以来,该村大力发展烤烟、甘蔗、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等产业,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优势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并有效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2019年,南康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35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6.7万元。 沿着干净整洁的水泥道路,记者走进南康村下南康村民小组68岁村民许光泽家,看到他家两层小洋楼气派美观。“我家的房子是2018年底建盖的,建盖房子花了近80万元,当时旧房拆除重建政府补助了3.5万元,现在党的政策非常好,我们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农村的生活质量比城里都好,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农村群众的关心。”许光泽心怀感激地说。 下南康村民小组组长罗德安告诉记者,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该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该组家家户户都拥有2项以上增收产业。住房改善了、道路变宽了、产业发展了,村民们主动参与到环境卫生治理中,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还会聚在一起唱唱跳跳,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日子过得甜甜美美。 “南康村现已实现脱贫出列,正在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一步,我们将始终把提高脱贫质量和成效放在首位,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强化群众素质提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把南康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特色村。”王其茂信心满满地说。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