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各县(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和气候优势,鼓励、动员和扶持群众大力发展柑橘、甘蔗种植及中华蜂养殖产业,使“甜蜜”产业得到规模化发展,为群众打开特色致富之路,让群众过上了甜蜜生活。 西盟县:芬芳事业酿出脱贫“蜜果” 普洱日报讯(普洱市政府办) 西盟佤族自治县创新实施“托管式生产、孵化式培训、点场式联动、深度式打造”的扶贫模式,以班母村富母乃中华蜂养殖繁育基地为中心点,辐射带动7个乡(镇)养殖场,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环境好”的绿色融合发展新道路。 “托管式”生产,建立减贫带贫机制。班母村中华蜂养殖基地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基地,西盟县政府先后整合各类扶贫资金6439.12万元,作为产业发展资金补助到贫困户,贫困户再将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到村集体(合作社)。村集体(合作社)与云南丁氏蜂业工贸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统一由托管公司集中养殖,实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通过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县养殖中华蜂7万群,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230户31469人,实现农户户均养殖蜂群7.5群以上,户均增收2300元以上。 “孵化式”培训,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积极整合各类技术资源多渠道开展孵化式培训,实现从托管养殖到独立发展的转变。县政府统筹整合农科、人社等行业部门培训资源,采取“理论讲授+实战操作+定时定点”的模式,精心组织开展中华蜂养殖深度培训,解决了群众思路贫困、素质贫困问题。在经营主体层面,依托村集体(合作社)采取“以工代训”和“巡回指导”的方式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确保每个村集体(合作社)至少有2名以上的农户熟练掌握中华蜂养殖技能。 “点场式”联动,建立科学推广机制。以中心养殖点为基础,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周边养殖场和周边农户发展中蜂养殖,不断夯实中蜂产业基础。以富母乃中华蜂养殖繁育基地为中心点,辐射带动7个乡镇养殖场。明确每个乡镇建设1个中心点,7至8个养殖场,每个养殖场配套三通一平、生产用房、生产设备、生活设施和2-3名孵化式培训后的养蜂能手,负责做好养殖场生产管理和本区域养蜂技术传授,同时与周边农户签订承包养殖协议。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养殖场88个,蜂蜜产量275吨、产值1375万余元,吸纳务工就业130余人,月人均增收2000余元。 “精品式”打造,建立品牌提升机制。依托云南丁氏蜂业工贸有限公司的市场影响力、知名度和企业文化,融合西盟特色精心打造符合市场标准、契合群众需求的蜂蜜产品。县政府逐步完善蜂种管理、蜜源保护、农药管控等措施,为中蜂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基础。同时,乘消费扶贫、电商扶贫之势,深入开展蜂蜜产品平台推广、直播带货等。当前,西盟蜂蜜产品已上线京东、淘宝等平台,进驻各类超市。 益智乡:甘蔗产业有“甜头”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何丽萍 杨永见 文/图) 近几年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益智乡党委、政府和村党组织结合和平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在和平村发展甘蔗产业,并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思路,着力构建“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党组织+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带动广大群众发展甘蔗产业,有效提高了群众收入。 李明华是和平村甘蔗种植大户,从2016年开始,他种了28亩甘蔗,收入4.8万元;2017年,他扩种了20多亩,到2019年收入9万元;2019年,李明华又扩种了30亩,甘蔗种植面积共达到了90亩,预计2021年收入达16万元左右。 目前,和平村的甘蔗产业已经发展到了4600多亩,受益的农户210多户,预计今年和平村的收入可以达到500万元左右。 为了动员群众大力发展甘蔗产业,景谷洋浦南华糖业有限公司还制定了许多甘蔗种植扶持补贴政策,对种植甘蔗的农户每亩补助挖路、地膜费用130元,并提供种头、种苗、地膜、肥料、农药给农户,到下年甘蔗砍了再扣回来,农户砍的甘蔗由公司统一拉运,不用农户出一分运费。同时,公司还聘请了技术指导员驻扎在村、服务到组、指导到户种植甘蔗,让农户在发展甘蔗产业过程中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如今,和平村改善了村组道路,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便务工,并住上了新房,买了新车,他们尝到了甜头,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