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五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普洱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十三五”期间,普洱市各级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大胆创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也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精准支出助脱贫 如果说,“十三五”期间我市财政工作的发展历程是一幅壮美画卷,那么“脱贫”则是其厚重而温暖的底色。 2016年至2020年,普洱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50.98亿元。至2020年,全市60万贫困人口脱贫,41个贫困乡(镇)、76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彻底消除了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通过开展脱贫攻坚,2015年至2020年,全市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从2733元增加到11404元,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人口比例从3.69%上升到99.99%。 扫描我市财政的脱贫账单,“钱袋子”里的脱贫情怀逐一显现。 全面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围绕打造“大产业”、培育“新主体”、建设“新平台”的总体要求,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按照财政涉农整合资金30%以上安排产业扶贫资金,普洱市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2020年,全市9个贫困县共整合涉农资金27.52亿元,产业扶贫投入占比达41.56%。推广“党支部+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科技”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全市2609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户16.05万户59.1万人,实现利益联结机制全覆盖。 大力支持健康教育事业发展。2016年以来,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共安排教育支出233.59亿元,支持城乡中小学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提高了各类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安排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0.03亿元,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支持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文艺精品创新。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省、市按比例承担,市级承担1920.45万元;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普洱市配套承担598.43万元。 强村富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和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引领农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2020年,普洱市共争取中央和省级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90个,资金45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000万元,省级资金2500万元。同时,为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2020年,普洱市共实施边疆党建长廊“四位一体”建设试点项目7个,资金3500万元,把边境乡村建设成产业发展基础好、带动示范效果显著、民族特色鲜明的示范点,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依法理财提水平 “十三五”以来,普洱市聚焦实际,务实创新,围绕“依法理财”积极探索创新法治财政建设的具体实现途径、方式和规律,不断提升全市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制定出台了《普洱市政府性债务管理实施细则》《普洱市深化政府性债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普洱市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从政策体系上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由政府性债务引发的财政金融风险。 从全市财政工作实际着手,不断完善财政系统内控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了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大监督”工作机制。同时,积极开展财政收支真实性、政府性债务管理、扶贫资金监管“三大检查”,在此基础上,加强财政资金监管,重点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大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监控力度,切实做到把财政监督关口从事后移到事前和事中,“三公”经费得到有效管控。此外,还依法接受监督。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按照《关于建立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地方企业国有资产、地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加快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全过程、全融合、全覆盖”,规范了部门绩效目标编制,将绩效管理关口前移,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确保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经过不懈努力,全市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财税改革、推动财政发展,从源头上筑牢了法治堤坝,切实防范化解了涉财政重大风险。 集中财力为民生 民生为本,本固邦宁。如果说,“十三五”以来,普洱市财政工作是一首恢宏史诗,那么“民生”则是意蕴深刻的诗眼。 “十三五”以来,普洱市各级财政一以贯之惠民生,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导向,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统筹财力向民生重点领域倾斜,大力支持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公共财政特征更加鲜明,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保持在70%以上。同时,一直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保基本、兜底线,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以强化资金投入保障为抓手,支持实现稳定就业。2016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共安排就业补助资金5.02亿元,年均增长26.08%。2020年,普洱市共拨付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9064万元,支持全市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17220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1438人,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1015人。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增资政策有效落实。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开,分级诊疗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支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迈出新步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培植财源促发展 栽下梧桐树,为引金凤凰。如何发挥好财政支持经济的杠杆作用,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是普洱市面临的重大课题。 普洱市总体属于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三五”期间,财政部门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充分履行财政职能,大力支持财源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财源建设成果十分突出,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调整优化财源结构,培育壮大财源支柱,切实改变普洱市产业结构不优、工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总量小、人均收入水平低、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低等状况。全市各级财政部门通过设立和扩大各类产业发展资金,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推进实施工业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发展战略,大力支持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财源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新的财源增长点形成和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不折不扣贯彻实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了全市经济总量平稳发展。在保持电力、烟叶等重点税源稳定增长和骨干税源发展的基础上,全市金融保险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逐步壮大,有效改善了财政收入结构,基本形成以农业为载体,工业和服务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发展体系。 财政改革激活力 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大变革的时代,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必须因势而变,更需守正创新。“十三五”以来,普洱市财政人勇立潮头,锐意创新,把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推动财政工作的第一动力,促进了财政事业不断发展,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改革预算编审体系,全力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完善预算管理平台和专项资金项目库建设;全方位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提升财政支出透明度;完成市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工作,对人大代表关心的预算执行进度、转移支付下达、政府债务管理、重点支出进度和资金绩效等情况实现了动态监督。 专项改革齐头并进。启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工作,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和提升治理能力奠定基础;制定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的实施意见,对涉及教育、科技等6个领域的14项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进行清理。预算单位差旅电子凭证网上报销改革成功试点,得到了省财政厅的肯定和认可。 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工作,全市实现了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预算单位、国库支付业务类型、代理银行等各项业务全覆盖。同时,制定出台了《普洱市土地整治专项债券管理办法》《普洱市隐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等制度性文件,健全了普洱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切实防范和有效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20年,普洱市成功发行了云南省首支土地整治专项债券,首次实现了省内乃至全国把新增耕地、新增水田和新增粮食产能3类补充耕地指标相结合编制发行。 风卷红旗过大关,勇立潮头唱大风。回首“十三五”,普洱市财政工作成效显著。展望“十四五”,又一段崭新的历程已然开启。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发进取、攻坚克难,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新的征程中争取新突破,续写新篇章,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持。(普洱市财政局供稿)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