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按照“智志双扶”的理念,围绕“一户一策”的思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努力创新,为群众照亮幸福小康路。 者东镇木厂村马脖子村民小组的刘志明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低,又缺乏技术,收入来源单一,2013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合他的致贫原因和计划发展的脱贫产业,帮扶单位鼓励和引导他参加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 “虽然我文化低,但是我懂科学致富的道理,听说村里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要免费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我就积极报名了。”他指了指圈里养的鸡和猪自豪地说:“母猪产仔护理,仔猪、小鸡科学喂养都是通过培训学会的。还有地里的玉米、麦子种下去后如何防治病虫害,我也学会了。我还按照培训种了中草药,目前各项收入都不错。” 通过扶贫扶志,以及在各项惠民政策的扶持下,刘志明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家里的产业从单一走向了多元化。信心立起来了,腰板直起来了,腰包也鼓起来了,最终一家人走出了贫困,光荣脱了贫。 马脖子村民小组山高坡陡,平均海拔高于2000米,茶产业一直都是村民的支柱产业,刘志明家也和其他农户一样,由于缺乏加工和管理技术,茶叶产值低。这时,上进的刘志明又当起了“学生”,走进讲习所参加茶叶加工和茶园管护培训。通过培训基本掌握了摘茶、炒茶、杀青、揉制等一套完整的茶叶加工程序,也熟悉了有机茶园管护要领。 “我现在在村里小有名气,大家都对我刮目相看了,他们在种茶中遇到问题都会来问我。我们小组的茶叶经过老师的指导,拿到市场上卖升值了不少。”刘志明自豪地说。 不仅如此,村里的茶叶加工合作社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聘请他做技术员。他说:“现在我也吃上了技术饭,生活比从前又迈出了一大步。听说县里还办起了农民大学,我还要去多学文化和技术,用能力说话,用科学致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成立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到实现农民讲习所全覆盖,再到建立普洱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学院,镇沅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农民素质的不断提升。(通讯员 王菱熠)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