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陈景锋 李颜 罗成建 付颖) 近日,记者来到景东彝族自治县文井镇速南村回索村民小组时,刚好遇到村民邹开贵抬着热气腾腾的午饭走进了同村85岁的独居老人李毓昆的家里。“早上是一汤一饭还有肉,下午打算蒸鸡蛋,要给他换换口味。”邹开贵边说边给老人沏了壶茶。 走进李毓昆老人住的房子,里面收拾得很整洁,没有异味,身上的衣服也干干净净,这对一个85岁的独居老人来说实属难得。 “邹开忠15日、16日,邹开贵17日、18日……”邹开贵拿着一张手写的值日表,上面按照时间顺序写满了回索村民小组35户户主名字。“按照值日表17日才轮到我,今天是帮邹开忠送饭,他外出打工了。”邹开贵说。 写在值日表上的35户人家与李毓昆既不沾亲也不带故,可21年来,他们自发制定了值日表,日复一日、按时按点为老人送汤送饭、照顾起居,风雨无缺。 李毓昆,今年86岁,1992年,遭遇家庭变故失能。无依无靠,谁来照顾李毓昆成了一个难题。经村民们商量,最后大家同意一起照顾老人。同年,回索村民小组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由本组党员带头,按承包人口称粮食供养他。2000年,李毓昆患上白内障,加之年纪大了,自己做饭吃都成了问题。组员们又一次决定:轮流为老人送饭。 和之前分担老人粮食一样,送饭值日表也是根据小组承包人口来排的,一个承包人口一天,一户人家有几个承包人口就送几天,完了把送饭值日表传到下一户,下一户接着送。循环轮换,一轮接着一轮。 邹开贵告诉记者,一般来讲,他都是家里人吃什么就给老人送什么,不同的是一定会保证老人每餐有肉或鸡蛋。邹开贵告诉记者,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这么做,全村人都这么做。一来觉得老人可怜,能对他好就对他好一点。二来村里人都看着呢,谁也不想自己“落后”。于是,顿顿有“荤菜”就成了大家给老人送饭的“餐标”。 21年过去了,小组承包人口从84人增长到了135人,有些人全家出门在外打工了,但是他们或委托亲戚朋友帮送,或花钱雇人,但都承担着照顾老人的责任。 “算一算,1992年开始我们照顾他已经29年了。就拿轮流送饭这20多年来说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到点没人送饭的情况。早上11点,晚上5点半,准时准点。大家自觉自愿,习以为常。”回索村民小组组长李龙海说。 为什么不送去养老院?那样省事得多!李龙海告诉记者,村上曾征求老人的意见,老人表示不愿意离开大家。“只要他在世一天,我们就养好一天,我们有吃的就不会饿到老人,我们吃什么他吃什么就行了,大家都无怨无悔。”随着老人年纪越来越大,自理能力越来越差,照顾老人需要花费的精力也越来越多,除了送饭、洗衣服,生病了还要端屎端尿、陪床等等。 今年36岁的孔献华小时候经常帮父母给老人送饭,现在儿子14岁了,放假时又常常帮他送饭。“我们一家三代人都给老人送过饭,没有什么难的,对我们来说,就是锅里多一碗水的事。” “全村人行善,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受益者。大家都想着帮李毓昆老人过上舒适温暖的晚年生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变得更团结、更和谐了。现在村里谁家遇到个大病小灾的,乡里乡亲都会主动伸出援手。”速南村村党支部书记罗忠生说。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