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自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普洱市公安机关坚持群众路线,牢记根本宗旨,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高效服务全市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流程提升治安管理服务 受理办证“零延误”。对较远的办事群众采取预约服务;对8小时以内因工作量大而没得到及时受理的采取延时服务,当天办结;对符合加急条件单位、人员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从根本上杜绝证件受理延误问题发生。 申请材料“零积压”。不断提高窗口民警业务素质,增强窗口民警服务群众能力,提高窗口的一次办结率,减少群众往返办事的时间和路途费用,实现申请材料“零积压”。 服务群众“零距离”。不断完善服务提示专栏,精心制作和发放流程、注意事项等材料;指定专人负责服务咨询,确保咨询电话和联系电话24小时畅通,全方位为申请人提供服务。 业务措施“常改进”。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业务办理窗口民警对申请人开展不定期回访,主动倾听申请人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改进服务措施,确保窗口接待服务工作质量,提升群众满意度。2021年以来,共计受理户籍业务7.12万笔,全天候开放13个“自助便民超市”,自助申领身份证1086份,受领以邮寄方式送达身份证业务3.17万份。 人性化做精出入境管理服务 改善窗口接待环境,对出入境受理大厅进行硬件改造,重新划分拍照、填表、等候、受理区域,优化大厅服务环境,重新制作政务公开栏,张贴各项指示标识,使办证环境更舒适,办证流程更清晰,办证速度更快捷。同时,推行“主动、热情、微笑、高效、满意”的品牌服务,组建“学雷锋志愿岗”,创建“出入有境,服务无境”的服务品牌。 加强信息化服务,依托出入境微警务缴费模块,实现办理出国境证件实时支付宝支付功能,同时为办证群众提供现场银行卡POS机刷卡缴费等多种支付方式,最大限度服务人民群众。 完善网格化服务体系,在全市推出本市居民异地办证业务,并把江城、孟连、澜沧、西盟县公安出入境窗口作为试点,实行服务窗口前移,领证时间从原来的7个工作日缩短至1至3个工作日,切实打通“最后一公里”。 优化办证流程,推行“三表合一”,实行“一表办”,让申请人在同一接待场所一次集中完成制证照片采集、指纹采集、申请材料提交、面见核查、证件缴费等全部申办手续。2021年,受疫情影响,管控出入境证件签发,共办理出入境证件844份。 健全服务评价体系,健全回访工作机制,正确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测评工作,及时听取群众对证件受理的服务管理态度、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实现以民意引导警务、以测评助推工作。 完善应急机制,开通“绿色通道”办证,为紧急各类应急需要身份证、护照等人员提供加急办证服务。2021年以来,共有316名申请人享受绿色通道待遇。 创造性做细交通管理服务 开展警邮合作。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与邮政普洱市分公司紧密合作,联手推出依托邮政网点代办交管业务的“警邮合作”新模式,通过邮政网点,群众即可就近办理补换领机动车驾驶证、检验合格标志等十余项车驾管业务。目前,警邮合作已办理成功机动车免检标志3707笔,驾驶证业务2969笔,号牌申领288笔、临牌167笔,机动车抵押、解抵押登记16888笔。 打造“无人车管所”。在车管所服务大厅安装自助服务终端,周末节假日办理驾驶证补换领业务和违法处理,与8小时前台受理形成无缝隙对接,积极打造无人车管所。目前,共有200人使用自助服务终端办理业务。 外延式拓展服务群众工作 全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公安机关前移防控关口,日均投入执勤警力5000余人次,共检查出入边境地区人员767.15万人次、车辆381.81万辆次,组织滞留境外中国籍人员预约登记和核酸检测为阴性后通过口岸(通道)回国1.68万人。 开展“法治进乡村”活动。成立领导小组,组织民警深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正兴镇勐乃村集中开展宣传活动,加强非法持有枪支(弹药)、赌博、电信诈骗、家庭暴力、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处理等法律知识的宣讲,发放宣传资料3500余份。 助力脱贫攻坚。市公安局挂包帮扶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正兴镇水平村、新寨村、波云村和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谦六乡小佛房村、芒竜村、田坝村以来,先后派出33名民警专职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累计投入脱贫攻坚资金2507万余元,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1万余元。 持续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组织市局机关全体民警职工定期开展环境整治和志愿者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入户宣传、环境卫生整治、不文明交通行为劝导等工作,持续巩固责任区环境卫生。 认真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进高校活动。4月15日,由市公安局主办,普洱学院承办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进高校活动启动仪式在普洱学院团结广场举行,通过法治课堂、现场普法、悬挂横幅、摆放展板、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展开普法宣传,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普洱市公安局教育整顿办)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