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滴的水珠汇集在一起,才有了奔流的江河和浩瀚的湖海;一块块土石堆积在一起,才有了隆起的丘陵和高耸的山川,一个个普通的劳动者聚集在一起,才有了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从个体到群体,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人人都是新时代的奋斗者,让我们心连心、手牵手,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行! 刘吉辉:奉献爱心 志愿服务不停歇
(图片普洱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提供) 普洱日报讯(记者 徐一丹) 走进普洱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荣誉证书、奖杯,“第三届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第四届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云南赛区优秀项目奖”“全国优秀志愿者”“云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每一项荣誉都在述说着刘吉辉17年来在普洱的志愿服务经历。 2004年,18岁的刘吉辉到普洱上大学,学习法律的他积极到社会上做法律知识宣讲、提供法律帮助、解决邻里纠纷等问题,大学期间他成立了思茅师专法律志愿者协会,带动身边的同学一起做志愿服务。 2007年,他成为一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并牵头成立了中国茶城志愿者服务大队,开始做健康教育志愿服务,向大众普及医疗知识,做免费的健康体检。 2016年,刘吉辉到思茅区倚象镇纳吉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看着贫困户家里一贫如洗却没有增收致富的产业,刘吉辉积极帮助贫困户发展高原绿色生态白凤乌鸡养殖产业项目,项目覆盖纳吉村傈僳族村民160户1100人。项目实施过程中,他组织100余户“直过民族”农户成立了“思茅区象阳养殖专业合作社”,对白凤乌鸡养殖业前、中、后等环节提供跟踪政策咨询、技能培训、销售推广、产业扶持等志愿服务,降低村民的养殖风险。傈僳族贫困户木春梅在参与养殖后,年人均收入从1700元变成了8000元,家里的土基房变成了瓦房,木春梅被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在他的帮助引导下,脱贫致富后的木春梅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充分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2017年,经过多年不断的志愿服务摸索,刘吉辉在普洱市民政局登记成立了普洱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并担任会长一职,让志愿服务变得合法化、规范化、多元化,从早年单一的法律维权、健康教育类志愿服务,发展到了涵盖新时代文明实践、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文明交通、绿色发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40个志愿服务项目。 穿着一身民族服饰的刘吉辉带着“关爱‘直过民族’助力脱贫攻坚”“‘一带一路’国门友好服务”等边疆民族地区普洱志愿服务品牌走向了全国,与上海、北京、广州等多地建立了合作机制,促进普洱市志愿服务事业向纵深发展,2019年上海张志勇公益志愿服务社向普洱市捐赠价值10万元的170箱爱心物资。同时,他还与普洱市200余家公司企业、律师事务所、宾馆酒店、医院签订协议,把他们作为普洱市志愿者激励回馈单位,充分整合普洱市志愿服务资源,达到了志愿服务资源共享共赢。 从2004年的一个人做志愿服务,再到如今的普洱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普洱市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一步步扩大,截至2020年12月,普洱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共招募志愿者22万余人,组建志愿服务队伍3200余支,建立了学雷锋志愿服务点440个,小红帽、红马甲已成为普洱最亮丽的风景线, 与此同时,刘吉辉开通了“普洱市志愿服务我来谈”栏目,让志愿者、志愿组织在栏目中分享服务心得,在社会上营造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尚。 从青涩的大学生到成熟稳重的志愿服务引领者,刘吉辉彰显了新时代志愿者的初心与使命,让雷锋精神在普洱不断发扬光大。 赵志杰:身残志坚 勇当致富带头人
普洱日报讯(记者 刀琼芬 实习记者 谢志达 文/图) “回顾我的创业经历,一路走来得到了多方帮助,我真的很感激。人总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就要争气,想办法把事情做好、把日子过好。”身残志坚的赵志杰分享着自己的创业历程,心里充满了对党委政府和家人的感激。 1982年,赵志杰出生在思茅区倚象镇大寨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不幸在一场重病中落下残疾(肢体一级残疾)。6岁时,赵志杰遇到上海医疗专家组到普洱进行会诊,在接受了免费的手术治疗后,逐渐能依靠拐杖勉强站立和缓慢行走,实现了进入校园读书学习的愿望。 然而,赵志杰的读书生涯到16岁便结束了,由于父亲的突然离世,迫于生活和经济压力,他只能选择退学回家,跟着叔叔学习做茶叶生意,主动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2002年,学有所成的赵志杰开始自立门户,注册成立了“赵志杰茶叶加工厂”,与哥哥一起经营茶叶加工生意。凭借踏实肯干的性格和不断地摸索,工厂的经营逐步趋稳向好,茶产量也逐年上升。赵志杰趁此势头与姐夫合伙投资买地建厂,购买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逐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可是好景不长,工厂的经营发展在2007年遇到了瓶颈,茶叶加工厂开始转盈为亏,多年来苦心经营打下的基础消失殆尽,赵志杰也因此欠了一大笔债。“2008年、2009年我整整闲了两年,那段时间我感到很迷茫,不知道以后的路要怎么走,总觉得欠的款可能永远也还不上了。”赵志杰回忆说。 时间一晃便到2010年,内心不服输的赵志杰意识到生活不能这样颓废下去,只要拼搏,人生就还有希望,既然欠了别人的钱,就一定要想办法还上。赵志杰主动向残疾人联合会寻求帮助,了解国家对残疾人帮扶的相关政策,积极参加残联组织的相关培训,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彻底改变生活现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残联的帮扶和姐夫的帮助下,赵志杰再次投身到茶叶加工销售行业,通过努力逐步盘活工厂,并且把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回想起那段日子,真的很苦,但是也很值得,我逐渐从灰暗的生活中看到了希望的光。赚到钱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欠款都还清了。别人赚钱也不容易,要相互体谅,有钱就应该尽快还上。”赵志杰坚定地说。 天道酬勤,赵志杰凭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坚持不懈地努力兑现了改变命运的诺言。在自己富起来的同时,他也不忘帮助、带动本村的群众过上好日子。“茶叶加工厂的原材料都是优先从我们村子的茶农那里收购,不论自己经营情况怎么样,这么多年来我从未拖欠过茶农茶叶款。我们村子里有5、6个残疾人朋友,因为身体的原因,他们采摘茶叶很不方便,所以在收购茶叶时我对他们也有特殊照顾。”赵志杰说。 2017年,赵志杰出资创办了思茅区赵州茶庄,建立了“基地+农户+门店自营”的自产自销模式,加工生产的茶产品远销广州等地。多年来,他坚持从本村周边收购原材料,覆盖当地茶园2000余亩,带动附近40余户村民科学种植、管理茶园,积极带动身边残疾人朋友自主创业,实现残疾人家庭增产增收。赵志杰经营的茶叶加工厂先后被评为区级、市级残疾人自主创业示范户,赵志杰也成为了思茅区残疾人中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致富典型代表。 楼志琪:尽职尽责 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本网讯 4月30日上午,云南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昆明隆重举行,思茅区六顺镇扶贫专干楼志琪荣获“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五年来,楼志琪凭着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怀着对农户,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一片诚心、爱心和热心,认真当好扶贫政策宣传员、监督员、落实员,积极协助六顺镇7个贫困村、433户1584名贫困人口脱贫,扶贫工作卓有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同事及群众的一致认可。 用心用情 争当群众的“贴心人” 为了明确扶贫对象、落实扶贫措施,她多次组织协调乡(镇)工作组、村“两委”班子以及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对六顺镇433户贫困户开展逐户走访活动,用实际行动拉近与贫困群众的感情。 针对贫困户反映出来的具体困难和合理诉求,她认真列出清单,积极做好请示报告,尽可能地争取给予解决,有的时候,她还自掏腰包,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走访中,她了解到某贫困户正在发展土鸡养殖业,缺外围的铁丝网,便主动联系商家自己掏钱购买后无偿捐赠;在了解到某户村民的小孩即将上大学,但无力支付学费时,主动帮助联系好助学贷款……五年来,她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特别是她挂联的嘎里村村民都喜欢找她办事,一些老人甚至把她当作“闺女”,纷纷称赞她虽然年纪不大,但做事扎实,会替村民着想,能为村民办实事。 亲力亲为 当好政策的“宣传员” 作为一名扶贫专干,楼志琪深知只有熟悉各项扶贫政策,才能把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才能指导好各村组开展扶贫工作。为此,她坚持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脱贫攻坚政策,将学政策作为自我“保鲜”的重要方式。她充分运用好政策业务培训、政策交流等方式,积极主动与驻村工作队和各村组干部开展政策研讨,有效确保全镇扶贫政策执行不走样。 六顺镇高笕槽村小新寨村民小组2015年10月因地质滑坡需要易地搬迁,虽然安置点交通条件便利,水电设施完备,但是村民们都不愿意搬迁。楼志琪主动挨家挨户与村民进行沟通,积极根据农户意愿与规划设计部门对接做好村庄规划,向上级部门、挂钩帮扶单位等申请帮扶资金,最终,家家户户住进新房,小新寨村民小组也成了思茅区集中安置示范点。 尽心尽力 勇做扶贫的“接班人” 楼志琪把“耐得平淡、努力工作”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经常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到半夜,父母经常一连几个月都见不到女儿人影。 2019年,楼志琪成为了一名“准妈妈”,挺着大肚子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产假期间,她始终放心不下手中的扶贫工作,时刻关注全镇的微信、QQ等扶贫工作交流群,解答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组干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产假期满后,她立即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晚上经常加班,有时孩子哭闹家人没法带,她就带着孩子到办公室加班,同事们都说孩子太可怜了,她却笑着说,从小培养,女承母业。 努力实践 做好项目的“组织员” 在项目建设初期,楼志琪根据上级下达的项目资金,经过深入村组认真调查、选点、论证后,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农民主体、政府助推、市场引跑”的发展思路,制定实施方案,上报镇党委政府、区扶贫办审核实施。项目建设中,她严格按照项目实施要求选择项目点,制定村级规划,执行公告公示制度,面对项目验收检查、扶贫档案整理、系统录入等工作,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确保每个项目的计划、实施、验收、管理等工作资料完整,圆满完成各项考核任务。 自2016年起,楼志琪先后协助实施村组道路硬化100余公里和串户路硬化30余公里,完成嘎里村、高笕槽村、团结村、竹山河村80平方米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完成1000多户农户住房重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0余户,完成61户230人易地扶贫搬迁,其中建档立卡户52户197人。 楼志琪对脱贫攻坚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务实奋进的工作精神,时刻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最质朴的行动诠释着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思茅区六顺镇扶贫办) 王爱英:倾情援助 把法律温度传递到边疆
普洱日报讯(记者 王承吉 文/图)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执业多年的律师,我申请成为‘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中的一员,把公平正义送到祖国西部,脚踏实地为贫困群众维护权益。我将履行服务承诺,尽职尽责,不计报酬与名利,服务困难群众,传播法律知识,努力提升服务能力,为实现法律全覆盖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是“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王爱英援助西部地区法治建设工作时许下的庄严承诺。 王爱英拥有理工科与法学双学位,2002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现供职于山东民桥律师事务所。她是山东省2020年度21名“1+1”中国法律援助律师志愿者之一,被选派的服务地点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志愿服务工作中,王爱英除了认真承办指派的每一件法律援助案件外,还经常深入到农村、学校、企业等地宣讲法律知识,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率。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21年2月,王爱英荣获济宁市“最美巾帼志愿者”荣誉称号。 开展法律援助时,当地群众的纯朴和善良让王爱英十分感动,其中有一件事至今让她难以忘怀。当时,有一个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援助对象在办理完手续后,王爱英让他回去补齐证据材料,并约定好第二天再见面,结果到了第二天中午12点当事人还没来到。王爱英饿着肚子一直等到下午1点多才等到他们。当事人临走时说,他从家里带了两只土鸡,以此表达对王爱英的感激之情。王爱英婉言谢绝了当事人的好意,在她看来这都是分内的工作,却能让当事人如此感恩,王爱英心里感到暖暖的,或许这就是一名法律援助志愿者的价值所在。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当法律援助律师们都在为是否回家过年的话题而纠结时,王爱英却果断留在服务地过年,以实际行动为社会的安定团结作出应有的贡献。志愿服务过程中,律师们开展了大量法律援助、普法宣传,与受援地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资助困难学童、帮扶留守老人,为交通不便的山村架桥铺路,以扎实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受援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工作虽然很短暂,但对于王爱英来说,法律援助永远在路上。她表示,只要党和人民需要,将坚决服从组织决定,踊跃参与法律援助工作,以实际行动传递法律温度,捍卫法律权利和尊严,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力量。 新闻链接 “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是由司法部、团中央于2009年共同发起,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会同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司法部法律援助工作司、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和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举办的大型法律援助公益项目。该行动通过每年组织一批律师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到中西部无律师县和律师资源短缺的贫困县服务,为当地经济困难的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