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茶产业是普洱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农业产业,是全市的第一支柱产业,是普洱衣食万户的大产业、大民生。10月30日,市委书记李庆元主持召开全市普洱茶产业发展务虚会议,同与会人员聚焦全市普洱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做大做强茶产业方法路径等内容,谈思想认识、谈见解看法、谈规划部署。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福建考察时提出的“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普洱市第五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以务实思想、实际行动、高效组织,推动全市普洱茶产业健康发展。 为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普洱日报》今日起,开设《打造有机茶第一强市》专栏,推出系列报道,以凝聚共识、坚定信心,为回答好“新征程上的普洱之问”,推动新征程上普洱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动力。 “要把《普洱》杂志打造成为普洱茶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 《普洱》杂志社举办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周紫叶) 11月2日,《普洱》杂志社组织茶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和相关单位,围绕《普洱》杂志下一步如何办刊、发挥好窗口和平台作用和更好服务茶产业等问题进行座谈。 座谈会传达了普洱市委书记李庆元在全市普洱茶产业发展务虚会议上提出“要把《普洱》杂志打造成为普洱茶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的重要指示精神;通报了《普洱》杂志今年在办刊工作上取得的突破。 参会专家学者对杂志寄予厚望,希望《普洱》杂志能对内做好融合,对外做好输出,不忘初心,把《普洱》杂志办成立足云南,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交流平台。茶文化专家、普洱文物管理所原所长、《普洱》杂志编委会主任黄桂枢认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者缺一不可,《普洱》杂志要肩负起传播与坚守普洱茶文化的责任。茶叶专家肖时英希望《普洱》杂志今后能对茶叶种质资源、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宣传,普及茶科学知识,惠泽茶农、惠泽普洱、惠泽产业。版画家贺昆建议《普洱》杂志要建立更加专业的价值导向,创新模式和思路,实现自我革新和全面创新。 据了解,下一步《普洱》杂志将着力于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努力将《普洱》杂志打造成为普洱茶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成为普洱茶产业长远发展的有力支撑,为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作出积极贡献。 镇沅县首家普洱茶精制加工及展示展销中心建成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王梓骁 周奎伶 文/图) 近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首家普洱茶精制加工及展示展销中心在九甲镇建成投入使用。 据了解,镇沅县普洱茶精制加工及展示展销中心由上海市金山区投资300余万元建成,项目新建350平方米茶叶精制加工厂房,60平方米普洱茶发酵车间和80平方米茶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是集茶叶精制加工生产、观光旅游、茶文化交流、茶产品展示展销、仓储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带动千家寨片区茶农在源头管控、标准制定、有机认证、品牌建设、平台搭建、文旅融合、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快发展,促进三产融合,构建全产业链,推进茶产业提档升级。 倚象镇大力推进有机茶转换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婷) 作为思茅区茶产业大镇,倚象镇茶园面积占全区近50%,对标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打造全国有机茶产业发展标杆”目标定位,倚象镇在有机茶转化方面率先破题,全力以赴打好茶产业发展翻身仗。 走进倚象镇竜竜村村民兰昆的茶叶基地,满山茶树层峦叠翠,采茶工人正在忙着采摘新鲜嫩绿的茶叶。兰昆家自1997年开始种茶,从最初的一两亩,扩大到了54亩。为提升茶叶品质,兰昆在距离茶园附近的家旁修建了占地700平方米的茶叶小工坊进行鲜叶加工,每天可加工一吨左右的鲜叶,产品销往山东、广州、福建等地,今年预计可实现产值20多万元。得益于有机茶产业发展机遇,兰昆家的连片茶园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兰昆对未来充满信心:“我计划把家里的近40亩茶园进行转换,提升茶叶品质,让消费者喝到更健康更绿色的茶叶”。 据了解,目前倚象镇共有茶园种植面积约9.63万亩,约占全区茶园面积的一半,其中永锋、金宇、龙生、原生等企业已率先完成自有基地约0.86万亩的有机茶转化工作,还有约2.4万亩处于有机转换期。为使有机茶转换工作高效顺利推动,对标全区2025年实现有机茶认证面积12万亩的目标,倚象镇确定了竜竜村、菠萝村、蚌弄村三个村作为有机茶园改造试点。目前,竜竜村已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1040亩茶园已顺利取得土壤检测合格报告,力争在2022年1月拿到有机茶转换证。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