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村小学的学生们在图书室里看书。 普洱日报讯(记者 于飞 通讯员 刘智强 文/图) 走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先镇宣德村的寨子里,若提起“老牛”,大家总会笑着说上几句:“老牛是个好人呐!”“老牛是我们的亲人。”“老牛给我们寨子修桥、建学校,还资助奖励我们的小娃。”村民口中的“老牛”,指的是老牛基金会——牛根生于2004年底携家人捐资发起成立的一家开展公益慈善事业的非营利机构。 事情还要从2007年6月3日宁洱县发生的6.4级强烈地震说起。这一年,宣德村小学等场所受了灾,老牛基金会得知后心系孩子,联系到当地政府,以普洱市红十字会为执行单位,展开了长达14年的亲情援助。自此,“老牛”与祖国西南边陲的哈尼山寨共同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帮扶赞歌。 “长大后我要把‘老牛’的爱传递下去” 宁洱地震发生后,老牛基金会第一时间派专人深入宣德村,捐赠40万元,加上政府的配套资金42.62万元,援建宣德根生博爱小学教学楼一栋,于2007年12月21日动工,2008年3月28日举行竣工落成典礼。同年7月30日通过工程质量验收合格,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据核算,教学楼为砖混结构、三层,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有教室6间。 “当时我们学校教学楼少,学生在几个拥挤的教室里,教育教学工作比较难开展。”宣德村小学教师杨映华说,“经过那场地震,老教室也存在安全隐患。好在老牛基金会及时帮助,让孩子们不仅有了安全稳固、宽敞明亮的教室,还有多余的教室作为音乐教室、多媒体教室和图书室,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课程教育。” 解决了孩子们的学习场所问题后,老牛基金会还发现部分家庭里存在因贫失学的现象,于是,在2009年11月,捐赠30万元(2011年11月增加20万元,共50万元)作为种子基金,设立了“根生博爱奖助学金”,通过“留本用息”的模式,将收益所得,每年用于资助贫困生和成绩优异的学生,让贫困生上得起学,并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名学生是张建芳。”杨映华告诉记者,她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但学习成绩好,在根生博爱奖助学金的帮助下,顺利读完小学,每年还能拿到奖学金。高考的时候,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一本,现在已毕业,还在昆明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现在读四年级的宣德村小学学生苏云梦,也因成绩优异拿到过奖学金。尽管她没有见过牛根生,但当说起她的理想时,天真的脸上呈现出了一股严肃:“长大后,我要做一名人民教师,把‘老牛’的爱传递下去。” 从2012年起,老牛基金会每隔两年便为宣德村小学捐赠3000元的教育教学网费,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现代知识。在2009年11月和2012年4月,时任老牛基金会秘书长雷永胜和行政总监王永红以个人名义捐款1万余元购买了550册图书,极大满足了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求知欲。 “老牛建起了老牛桥,老牛真是我们寨子的大恩人” 2014年7月2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洪灾,将宣德村蚌扎小组(哈尼族村寨)一座通向宣德村小学的便民桥冲毁。桥的毁掉,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生产和生活。 村民并没有向灾难低头,而是自发用竹竿和木头搭建起了简易桥。可是,进入雨季汛期的勐先河,随时会将木桥冲毁。到了开学的日子,每天上学、放学必须经过此桥的50余名学生只能提心吊胆。 老牛基金会了解到情况后,心系灾区民众,捐赠30万元,加上当地政府配套的60余万元,“老牛桥”于2015年11月动工,2016年11月竣工并通过验收交付使用。 大桥通车的那天,娃娃们兴高采烈地在桥上跑过来,跑过去;老百姓也围拢上来,有的老人看到这座大卡车都能通行的“老牛桥”后,激动地落下了滚烫的眼泪。 宣德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方强说:“老牛桥的通行,联通了附近的会连村、雅鹿村、黄寨村,加上宣德村的农户共大约1400余户5000余人,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也方便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我们村的农贸市场也越来越热闹了。” “老牛建起了老牛桥,更减轻了家长送孩子上学的负担。老牛真是我们寨子的大恩人。”村民陈明旺感恩地说。 十余年来,老牛基金会为学校建盖教学楼,为学生设立奖助学金,累计约500人次受益,发放12余万元,捐赠图书、网费,让学生解决了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还为老百姓搭建便民桥,方便出行,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了老牛基金会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造福于社会的爱心行动。 同时,老牛基金会在宣德村各个项目的实施,与普洱市红十字会的支持与配合密不可分。“多年来,普洱红十字会将争取项目、引进项目、执行项目列为市红十字会的重要工作,作为践行红十字宗旨、弘扬红十字精神、支持地方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抓手。”普洱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赵一丹说,“市红十字会将尊重捐赠方意愿,坚持专款专用原则,严格项目管理,规范操作程序,严格财经纪律,确保捐赠方放心满意,受助者受益高兴,真正做好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服务群众和公益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