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南江镇:扎实做好防返贫监测动态调整和监测对象“回头看”工作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缪志争)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泗南江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返贫监测动态调整和监测对象“回头看”工作,采取对标对表、挂图作战,确保工作取得成效。 及时部署,高位推进,确保工作执行到位。强化组织领导,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细化责任分工,把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做到事事有人管,项项有人办,件件有着落。及时召开动员部署暨培训会,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夯实作风,严格对标,把“严”“实”“细”贯穿整个工作过程,确保各项帮扶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各类问题全部“销号清零”。 专题研究,精准推进,确保工作精准发力。召开专题分析研判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针对全镇所有农户,通过分析研判,精准识别,把风险户“找”出来。严格按照“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退尽退”的要求进行,全面排查现有监测对象,认真开展“回头看”工作,确保程序落实、对象精准、措施有效、消除稳定。 进村入户,深入推进,确保工作招招见效。镇、村、组三级工作队员对重点核查对象实地调查,开展收入测算、信息采集等工作,核实核准每户、每人、每年、每项的数据信息,强化部门间数据信息筛查、比对、核准工作,确保实现数据信息闭合。 磨黑镇:多举措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普洱日报讯(磨黑镇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镇以党建为引领,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多措并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镇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大变样。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双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磨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施方案(试行)》,明确了整治重点内容、责任分工、时限要求,并下设办公室、督查组,分别负责统筹协调日常工作和监督检查工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强势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通过逐层召开动员会议、发放《倡议书》、签订《承诺书》、举办“送戏下乡”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共建宜居乡村。同时,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等,示范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全面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 突出工作重点,开展专项整治。采取“政府扶持+村党支部引导+自建委员会管理+群众参与”的方式,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坚持示范引领,以1个示范村、28个示范村民小组、100户示范户为重点,按照“四化五清六改”的工作方法,大力实施乡村规划工程、农村垃圾综合治理工程、农村厕所改造提升工程、村庄品质提升工程,加快补齐全镇农村人居环境短板。 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工作成效。制定完善切实有效的村规民约,建立垃圾清运费、水费收缴制度。完善考核措施,充分发挥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公益性岗位的作用。建立“红黑榜”制度,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对各村(社区)进行督促检查和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排名,将排名前3位的村(社区)列入“红榜”、排名后3位的村(社区)列入“黑榜”,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长效推进。 狠抓督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督查组采取定期不定期、随机抽查和专项督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查,下发督查通报,以铁的纪律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取得实效。 澜沧县:茨竹产业打通乡村振兴“绿色通道”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袁兰 刀剑龙 罗丽春 杨志华 段红蕖) 眼下,正值茨竹收获的时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各乡镇的村民们在竹林里忙着采收新笋。 近年来,澜沧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和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着力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乡村振兴的“绿色活力”。据悉,澜沧县茨竹种植面积达16万亩,主要分布在糯扎渡镇、发展河乡、竹塘乡等10个乡(镇)。 发展河乡营盘村共有茨竹种植面积38600亩,其中,野生茨竹种植面积约17000亩,人工种植茨竹面积约21600亩,林下茨竹产业已成为村民增收的新亮点。2018年,营盘村成立了发展河野营茨竹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不断探索,提高竹笋品质,全面推动了全村竹资源积蓄、竹产品加工、林下经济开发等。今年,营盘村茨竹产业总产值可达1600万元,带动全村11个村民小组930户农户户均增收约18860元。 茨竹也是糯扎渡镇响水河村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响水河村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扩大茨竹种植面积,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目前,响水河村人工种植茨竹面积达14000多亩,覆盖6个村民小组580多户。截至今年12月初,茨竹产业产量已经达到1500多吨,实现经济效益600多万元。 景东县:秸秆“变废为宝” 村民增收有道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商有锋 周跃忠 文/图) 近日,在景东彝族自治县林街乡林街村,满载着玉米秸秆、废弃甘蔗秸秆、黄竹草的车辆陆续来到青贮饲料加工厂,加工厂的工人们正忙着收购村民运来的玉米秸秆、废弃甘蔗秸秆等草料,一旁的饲料粉碎机在高速运转着,一派繁忙景象。 前来交售玉米秸秆和废弃甘蔗秸秆的村民胥华云说:“过去风吹倒了的、老鼠咬烂的甘蔗都卖不到钱,现在有了青贮饲料加工厂,不仅可以让玉米秸秆、废弃甘蔗秸秆、黄竹草这些草料‘变废为宝’,而且还给我们增加了一笔收入。” 据悉,近年来,景东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在多个乡(镇)大力推广青贮饲料加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让青贮饲料成为当地牲畜越冬度春的主要口粮,有力促进全县畜牧业发展,实现了农户增收致富。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