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起工业支柱 挺起发展脊梁 普洱日报讯(记者 杨艾山) 普洱市在发展中如何培植财源?如何破解瓶颈?如何让普洱财源滚滚,支撑起普洱的高质量发展…… 讨论热议中,参加市两会的经济界别委员和列席人员纷纷认为,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思路,牢固树立起工业是强市之基、财税之源、富民之本的意识,始终把工业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强龙头、补链条、建基地、聚集群、创品牌、优环境,做精做特有机茶叶、精品咖啡、生物医药、现代林业、高端肉牛、绿色能源产业,把工业基础打牢、底盘做大、质量搞优,坚决立起工业支柱,挺起发展脊梁。 杨国华委员说,培植财源,工业是突破口,扩大开放是有效途径。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中国(云南)自贸区普洱联动创新区、孟连(勐阿)边合区和勐康国际口岸经济区建设,配套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推动工程装备、家电及快消品制造、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等产能合作,提升外向型产业竞争优势,培育沿边经济增长极。要加快中老铁路沿线开发,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全面融入区域互动合作。建议成立对外开放综合协调部门,推动对外开放工作落实落细。 郭晓丽委员说,从2021年全市重点产业税收贡献情况来看,茶产业、林产业、生物药业、烟草产业等共入库税收收入27.16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38.63%。就以茶产业来说,2021年税收收入总额1.27亿元,同比增收0.25亿元,增长24.04%,增收原因主要是部分重点企业成品茶销量增加及精制茶制造利润增大。郭晓丽说,要增加税收,就是要围绕普洱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康铭光委员说,要真正实现立起工业支柱、挺起发展脊梁这一目标,需要政府、金融系统和企业的共同奋斗和努力。 工业要强,源头在科技,根本在人才。列席人员杨军说,就拿普洱市的第一支柱产业茶产业来说,当前十分缺乏品牌营销方面的人才,既懂技术,还会经营的管理人才更是匮乏。针对该情况,建议普洱茶学院等院校加大重点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来自金融系统的列席人员唐中吉、王永鑫、蒋琼燕、许毅、许锋等纷纷表示,金融机构全力支持普洱发展,希望政协委员多深入到金融部门和企业调研,积极为工业强市建言献策,共同为增加财源作出贡献。 多管齐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普洱日报讯(记者 谢志达 郭春祥 杨丽仙 舒小琪) 作为百姓最关注的民生工程之一,教育一直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从提倡教育均衡,到加大师资队伍培训,两会期间有不少代表、委员“发声”。这些“发声”无疑也反映了人民的“呼声”,折射出当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仍需进一步发力的时代要求。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提升教育内涵。”讨论中,与会代表、委员围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等方面展开了讨论,从不同层面和角度积极建言献策、畅所欲言。李卓娟代表说:“教育经不起折腾,应当减少各类评比检查,精简各类评比达标活动的流程,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让学校沉下心来,安静做教育,服务学生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 “教育工作事关重大,普洱的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要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促进教育工作者牢固树立教育共同体意识,形成上下一盘棋的合力。”就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好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袁莹、吴向前、白爽、王兰英、玉咏委员建议,要特别重视学前教育工作;要加大对高中和学前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探索完善高中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让没有进入高校的学生通过职业教育拥有一技之长,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要多组织年轻教师到发达地区,或教学质量较高的地区或学校进行学习交流、拓宽视野,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要将条件较落后的边境地区的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减轻家庭在教育方面投入的压力;要全面落实“双减”政策,进一步统筹教育和社会资源,整合力量,探索建立课后教育服务培训体系。 李艳芬、马丽代表是教育工作者,就如何促进全市的教育发展,李艳芬建议加强普洱市教育系统事业编制动态调整的统筹力度,根据在校学生人数动态调整教师编制,从“硬件优质均衡”和“软件优质均衡”双向发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议市级出台政策支持午间托管,规范收费标准和管理,全力保障“双减”政策落地见效,提升教育服务能力。马丽建议,各县(区)要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