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专题库 >> 让全国人民喝上普洱茶 >> 正文




【茶视界】岁月如歌以梦为马 换奋斗的青春不悔


来源:《普洱日报》 徐瑞 时间:2022/04/09/ 10:13 点击:

 

编者按

本期“普洱·茶视界”试图去碰触三个不同年代创业者关于“茶”的情怀:

岁月如歌。1968年,270名北京知青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康平镇曼老街村黄草坝一座舒缓的山坡上,开挖种下了560亩茶地,他们在艰苦岁月里抛撒的汗水甚至定格的生命,在边疆人民改造建设现代生态茶园、走向乡村振兴的不懈努力中被延续和铭记。

青春不悔。生于茶山、乐于茶事——普洱茶对于90后茶人李建成来说,是牵挂的乡愁,也是创业的灯火。奋斗的青春里有灯火照亮,于是让前进的每一步都变得扎实自然。

以梦为马。生于1988年的王明松10多年的创业、守业生涯都与心中的“兴茶”梦息息相关,这位年轻的“老茶人”也是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青年创业联盟“盟主”,宁洱德化镇的“致富带头人”,以自己的梦想牵引着更多的人,向未来、向更好。

在普洱,像他们一样的创业者还有很多很多。一片叶子,承载希望、支撑梦想,也蕴育普洱人独有的气质与情怀。

 

筑梦让岁月如歌  一片知青茶园

本网讯   黄草坝560亩生态茶园,坐落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康平镇曼老街村一座舒缓的山坡上,远远望去,犹如一片整齐的绿色地毯,种类繁多的乔木如伞般参差点缀其中,整个茶园,宛如精致修剪的花园一般,是极漂亮的景致。

从黄草坝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陶超口中得知,这片茶园始于上世纪60年代,这片土地先是由知青种植金鸡纳树,后来因金鸡纳树种植失败又改种了茶树。

在边陲江城,虽然少有知青的历史文化痕迹可寻,但在曼老街这一片红土地上,确有知识青年挥汗播撒过的青春。

1968年11月14日,270多名北京知青从首都一路颠簸来到边疆村寨曼老街,开荒山、挖台地,种植金鸡纳树。

知青魏克清在《初进曼老街》里这样写到:“抗美援越前线急需金鸡纳霜。为此,种植金鸡纳树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据说,金鸡纳种子是经周恩来总理特批,用黄金从印度尼西亚换来的,可见金贵。”

金鸡纳,原产地南美安第斯山脉,金鸡纳树的树皮中含有一种生物碱,俗称金鸡纳霜,也称奎宁,是抗疟良药。插队曼老街的知青第一任务就是种植金鸡纳树,可惜金鸡纳树种植失败,后来才有了曼老街千亩台地和茶园。

谈起开垦台地,知青尚秋惠在其《踏寻故土》一文中说:“我们沿着插好标杆的山坡,用锄头把土挖掉,拉平一米宽,修成梯田,每天一百米的工作量,手上磨出了老茧。云南的雨水很多,我们上工经常是穿着塑料凉鞋、带上斗笠和蓑衣。山上的路很泥泞,走一段凉鞋就沾满一大坨泥,脚在凉鞋中滑来滑去,不得不经常刮掉泥坨。下雨了,我们也只能拄着锄头,直直地站在山坡上梯田中,让雨水打在斗笠上,蓑衣上。”

从北京到曼老街,千里迢迢,劳动任务繁重,生活环境艰苦,在曼老街,吃、住、行都远远不如首都北京。知青魏克清在《初进曼老街》中写道:“十八九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又干繁重的体力活,每个人只有三五十斤定量,根本吃不饱。人饿得慌,馋得很,一说有吃的,眼睛都冒绿光。”他在回忆文章里还回忆到,在插队岁月里,因为饥饿,他们煮过蛇、刨过山药、烤过蓑衣包,但这些艰难困苦都没有让他们妥协,而是在其中找到生活的乐趣。知青杨晓玲在其回忆文章中曾调侃他们养的猪,“我们接收了一些猪,可这些半大的猪一个个蔫头蔫脑,骨瘦如柴,有时站立半天不动,有气无力的样子真可怜。有人开玩笑说:咱们的猪是三快一慢——嘴比锥子快,脊梁比刀快,躺下比站起来快;一慢是站起来慢,还会做造型呢!”“这些猪没养好,已经成了小僵猪,养不大了,我们决定逐步淘汰,过五一的时候一共杀了三头猪,加起来才50公斤,一个人就可以提走,难怪有人说咱们的猪只能做两道菜——红烧排骨和炖猪皮。”

知青的生活,有苦有乐,有欢亦有悲。杨晓玲在《早逝的青春》里写了三个把生命奉献在边疆的知青,他们分别是养猪姑娘陈景梅,采茶姑娘徐兰花和卫生员李建明。北京知青陈景梅因丈夫去世,悲痛之中感染布鲁上杆菌而散手人寰,留下不满周岁嗷嗷待哺的儿子李悝。上海姑娘徐兰花与彝族小伙子相恋,两人在去登记结婚时因车祸不幸去世。卫生员李建明为了医治风湿病人,在配制药酒时中毒身亡。三人中,最大的陈景梅24岁,最小的徐兰花仅19岁,李建明也刚满20岁。这些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艰苦的岁月里,定格在他们为之奋斗的茶山之上。

如今,知青们当年开挖的茶园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已然成为现代生态茶园,安置了各式各样的灭虫设备,有像粘鼠板一样的粘虫板,有太阳能灯加网袋的灭虫设备。2022年3月9日,黄草坝组举办了生态茶园管理技术培训,前来培训生态茶园管理技术的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们,黄草坝以及勐康、曼滩等镇内外的茶农也不远百里前来学习。

岁月如歌。曼老江的江水奔腾不息,曼老街的土地依然肥沃,而那些青翠繁茂的茶园,则寄托了黄草坝人实现乡村振兴的希望。(通讯员  施凛德  文/图)

 

 

追梦使青春不悔 一个90茶人

本网讯  开间温暖的店,遇见温暖的人——这是90茶人李建成的美好愿望。

2015年,离开家乡思茅区龙潭乡老鲁寨村外出打拼了6年的李建成用了所有积蓄在丽江古城开了一间茶店。

“作为新一代茶人,我要用自己的青春智慧,为家乡普洱茶打开一扇小窗,把握电商机遇,让家乡的茶香飘四方。”这是他开店的初衷也是他创业的梦想。然而,丽江的小店却生意惨淡,十天半月也难成交一单,房租钱都挣不到。一番思索后,李建成开始改变经营模式。2016年,他回到家乡收购了200公斤散茶运到丽江,在店里开始蒸压茶饼,让游客亲身体验普洱茶制作。随着热腾腾的蒸气把茶叶蒸软飘出茶香,无数顾客闻香而来。虽然,当年茶店销售额翻了数倍,但也引来了古城其他茶店的争相效仿。李建成只好重新规划发展方向。他选择回家乡老鲁寨创办了茶叶初制所。他的想法很简单也很务实:只有把握住茶叶源头,才能可持续发展。

2020年初,李建成注册“老鲁寨”商标,从源头抓起:加强茶园基地建设,保障优质原材料供给;培育茶树新良种,彰显产品个性;开发本土茶树适制性产品,丰富产品品种;制订生产标准,规范茶叶生产。

为了改良茶叶基地,李建成寻遍了老鲁寨所有茶地,最后选定了两片最古老的茶园,与茶农签订承包合同,开办茶叶初制所。他跑遍了普洱茶产区所有名山,选育优良品种移植到自家茶园基地。

这时,李建成发现村里的中年人基本外出打工,年纪大的老人们已经很少手工炒茶了。“手工炒茶看似手法古老、复杂、效率低,但正是这种匠心精神,放大了高山茶的口味优势。”为了让这种技艺不被丢弃,李建成开始学手工炒茶、制茶。为此,李建成不知道被炒锅烫过了多少次,熬了多少夜,好在因为热爱,苦已不觉得是苦。

生于茶山、乐于茶事。对于李建成而言,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把自己的热爱分享给他人,并且得到认可,这是他创业的收获和动力。倾尽心思培育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做老鲁寨茶产业的领头羊,是他回报家乡最好的方式。

依托老鲁寨独特的区位优势,通过科学种植,李建成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炒制技术相结合,为更多人打造一杯安心茶、放心茶。“口感好,色泽佳,价格公道”“老树茶口味鲜醇,汤色纯正”“很适合老茶客的口味”……李建成的“老鲁寨”茶渐渐获得市场认可。

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对茶事业的执着,李建成前进的每一步都扎实自然。(通讯员  李建红  徐晓芳  鲁海杨  文/图)

 

 

圆梦是以梦为马  一条共富道路

普洱日报讯(记者  徐瑞  文/图)   清明时节,正值春茶开采。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善水坊茶庄负责人王明松从早到晚都扎在茶叶堆里,采茶、制茶、直播卖茶……忙得不亦乐乎。

“这一个多月基本不分白天黑夜,通宵做茶的时候都有,鲜叶摊放、杀青、揉捻……这些环节循环反复一遍又一遍,只因心中有梦,累并快乐着。”不善言辞的王明松一聊起茶来就打开了话匣子。

除了是有着十余年做茶经历的“老茶人”,王明松还是普洱市青联委员、宁洱青年创业联盟的“盟主”,更是德化镇的“致富带头人”、宁洱德化荒田大树茶园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还荣获“普洱市2018年度工匠人才”称号,带过13名学徒。无论是创业还是守业,王明松的人生路上始终离不开“一片茶叶”。

“德化镇荒田村种茶历史悠久,采茶制茶用茶的传统代代相传。这里具备‘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独特气候环境,非常适合茶叶生长,种出来的茶叶品质优良。”2008年,王明松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了解到有机茶价格是普通茶的几倍时,发现商机的他开始创业:扎根家乡,深耕有机种植。2009年,王明松成立了善水坊茶庄,依托荒田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挥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制茶工艺优势,尝试着做起自己的茶叶品牌,脚踏实地去实现关于“一片茶叶”的绿色创业梦。

2016年,已成为当地的茶叶种植大户的王明松,为了帮助群众一起发展茶产业,在德化镇党委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宁洱德化荒田大树茶园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群众通过绿色防控、科学管理,提升茶叶品质,打造本土茶叶品牌。同时,还在茶树下发展茶菇、茶药、茶鸡等立体式种植养殖产业,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帮助群众拓宽了致富路子。目前,合作社有茶农125户,茶园面积1160亩,其中达到有机转化标准的有500余亩。2021年,合作社生产茶叶20多吨,初毛茶产值达200万元。

“今年茶叶价格略有下滑,但我们每公斤鲜叶的收购价不少于25元,保证合作社社员的收益不受影响。”王明松介绍,合作社不仅保障了鲜叶价格稳定,通过茶叶初制规范化、标准化后,还打造出“云盘山”茶叶品牌。

2017年,王明松在上海开起了善水坊茶庄暨“云盘山”茶叶品牌店,让好茶走出深山,走向更大市场。

“如今,随着绿色生态好品质的‘云盘山’茶叶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产品也被市场和消费者认可,在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体。”王明松欣慰地说。

因为心中有梦、奋斗不止,王明松不仅带领当地群众以茶致富、因茶兴业,还让“云盘山”好茶“墙内开花墙外香”。“云盘山”茶圆了王明松的“绿色创业梦”,也让他和乡亲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这片叶子前景可期 下一篇:一片叶 一座山 引领普洱茶旅融合渐入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