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臧灵) 西盟佤族自治县通过抓实“六个提升”,高质量推进14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抓“机制提升”。强化领导机制、调度机制、群众参与机制建设和作用发挥,及时调整充实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落实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确保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进。同时,充分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调动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丽家园。 抓“规划提升”。通过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召集发改、农科、自然资源等部门业务骨干,组织发动农村党员干部、外出乡贤、经济能人等参与,多方听取意见建议,高水平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工作。 抓“改造提升”。以“七改三清”综合整治为抓手,开展改房、改水、改电、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和道路改宽、活动室改建、绿化带改扩等项目,努力让乡村庭院成为花园、果园、菜园、田园、乐园。 抓“建设提升”。重点从“产业发展、水电路网、社会民生”等领域布局项目,通过领导小组部署、专班推进、挂图作战的方式,从而实现“面上达标、点上示范”。全县计划建设项目458个,计划投入资金5.11亿元。 抓“管理提升”。坚持“五级书记抓边防”,全县121个抵边村民小组实现第一书记、驻组队员全覆盖,53个抵边联防所实现“公职+专职+轮值”联防员在岗在位入驻运行。在社会管理方面,推行“党建引领+网格支撑+群众主体”新模式,将农户按5至10户设立为一个管理网格,建立“四级网格”管理体系,实现县域人员网格管理全覆盖。在基层治理方面,延伸脱贫攻坚期间的好做法,发挥好“脱贫工作委员会”中生产、生活、宣传、治安等委员职能职责,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使群众真正成为村庄的建设者、管理者、维护者。 抓“融合提升”。结合全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在产业谋划方面既注重传统种植养殖业的提质增效,更注重边境小康村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突出边旅融合、文旅融合、康旅融合,探索以边促旅、以旅兴边,用乡村旅游来丰富和提升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品质和内涵。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