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刀琼芬) 近年来,市委党校深入挖掘整理红色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用好本地“一手资源”,积极打造“第二课堂”,让文物史料成为“教材”,让旧址遗迹成为“教室”,让先辈英烈成为“教师”,不断深化党性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让文物史料成为“教材”。通过细查文物史料,理清历史脉络,了解本地史实,夯实理论基础,健全完善以理论武装、党性锻炼、基层治理和形势教育为主的基本课程体系;实勘旧址遗迹,深入挖掘革命者事迹、先辈模范成长历程、历史事件等,挖掘精神财富,丰富教材内容;创作精品课程,组成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兼职教师“组团备课”,采用集体备课、集中打磨、团队攻关等方式精研细磨专题课程,注入教材灵魂;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组织骨干教师分领域分专题开展理论研究,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相继推出《中国共产党普洱历史简明读本》《丰碑上的誓言》《普洱历史简明读本》《普洱民族历史简明读本》等一批有价值、有分量、有影响的本土教材。 让旧址遗迹成为“教室”。普洱市通过规划先行,制定推进普洱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创建3年行动计划,分批创建50-60个现场教学点。目前,已创建10余个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感染力强的现场教学点。此外,依托民族团结誓词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拓展现场教学,将普洱民族团结园教学点打造成党性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形成了“一碑(民族团结誓词碑)一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一园(民族团结园)一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格局。同时,结合兴边富民示范区建设,统筹特色教学资源,合理规划现场教学线路,将参观现场转化为“讲课教室”,让学员在现场感受先辈模范们的坚定信念、坚强党性、优良作风和人格魅力。 让先辈英烈成为“教师”。利用普洱民族团结园、磨黑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红色革命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依托民族团结誓词碑,坚持不懈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互尊互信、互学互帮,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观念深入人心。发挥交流合作和境外培训的“重要窗口”作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服务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持续深挖民族团结故事,总结民族团结经验,宣传民族团结典型,发挥普洱民族团结进步资源优势,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培训,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让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民族团结之果越来越甜。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