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越过崇山峻岭,蜿蜒的溪流淌过祖国西南边境,阿佤人民世居于此。时光荏苒,曾经靠天吃饭的他们,如今已经是沃土良田,温饱不愁,丰衣足食勾勒出他们幸福的模样。迈进乡村振兴,他们努力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故事,正在书写…… 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秀美宜人、人文魅力独具、社会文明和谐……走进西盟佤族自治县中课镇永不落村永埂组(第二村民小组),曾经泥泞狭窄的入户路变成了水泥硬化路,一栋栋独具佤族特色的乡村庭院早已瓜果飘香。院墙上画着一幕幕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美丽的边寨,安静祥和。然而,过去的永埂组,却是另一番场景。 “我2021年2月到村上驻村的时候,环境卫生脏、乱、差。”永不落村驻村工作队员李华新一直分管永埂组群众工作,回忆初到时的情形,他感到需要做的事很多。 迈进“十四五”的新征程,省委、省政府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力争用3年时间将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初步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西盟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也从中课镇永不落村永埂组拉开序幕。 “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落户我们组后,县里做了规划,投资630万元,我们有了方向和底气。”经过一年多的治理,永埂组也打造成了全县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示范点。李华新说:“今年,上海帮扶项目计划投资790万元,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组内人居环境,对小康村进行再巩固、再提升。” 同时,为了更好地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全面铺开,永不落村依托基层党建为引领,让党员成为建设家乡的“领头雁”“排头兵”。“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村里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引导村民参与其中。”李华新说。 一年多的时间里,奋进成了永不落村人的“代名词”,思想不再困住他们的行动。在党员干部带领下,群众参与投工投劳,拆除老旧废弃房屋,种植果树花草,实施砂仁、油菜提质增效,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通过“规、拆、改、建、管、融”的建设模式,以“家园、田园、菜园、果园、乐园”五园一体为规划目标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已经初见成效。下一步,永不落村将利用“互联网+民宿”“合作社+农户”“景区带村”等模式,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游、养生休闲游、农耕体验游等旅游产业。 夏日里,日头正盛。永不落村第五村民小组的“两污”建设,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沟渠蜿蜒,村民们挥洒汗水建设自己的家园。而西盟县乡村振兴的翅膀,正轻轻扇动,在村与村之间传递,一幅“边民富、边疆美、边防固”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通讯员 李毅)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