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乡村 兴了产业 富了百姓 江城县积极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边境线长达183公里,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共涉及4个乡镇11个行政村。该项工作开展以来,江城县把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高位推动、多措并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开创稳边固边兴边的新局面。2021年底,江城县列出第一批“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突出示范引领作用,营造比学赶超、互相共进的浓厚氛围,各示范村积极响应,多措并举推进建设,绘就了一幅幅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 曼滩村民小组
本网讯 初夏,走进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曼滩村民小组,便能看到特色鲜明的傣族传统杆栏式建筑错落有致,房前屋后鲜花绿植环簇,一片宜人之景。 近年来,曼滩村民小组有序实施了“如旧建新、保留特色”的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魅力新农村”“中国少数民族村寨”,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寨。 2016年至今,曼滩村民小组累计投入资金1548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村组硬化串户路四通八达,活动场所以及水、电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 村庄建好了,产业也要跟上。曼滩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赵云梅不仅是党组织负责人,更是组里的致富带头人,在她的带动下,村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试种了雪茄烟叶。除此之外,在赵云梅的带动下,村民们在曼滩村内做起了傣味特色小吃和傣装定制生意。村民赵秀仙说:“以前日子不好过,种甘蔗很辛苦也挣不到钱 ,现在政策好、生活条件也好了,全家人通过采茶、打零工,再做些傣装增加收入,每个月大概有1万多元的收入。” 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曼滩村民小组的人居环境得到提升,群众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2021年,曼滩村民小组的人均收入1.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达16.6万元,合作收益30万元。 曼滩村民小组也因此被列为江城县第一批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随着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今的曼滩村,可以看到平阔的稻田绿意盎然,依山而建的傣家楼层层叠叠,充满了田园诗意,也充满了无限的发展活力。 下一步,整董镇将结合乡村田园综合体规划,聚焦文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解锁一个新的发展模式,真正将曼滩村民小组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通讯员 范晶晶 赵劲然 朱榆倩 唐瑞 文/图) 国门寨村民小组
本网讯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曲水镇坝伞村国门寨村民小组与老挝、越南接壤,是距离“三国界碑”最近的村民小组,全组共有37户140余人。目前,国门寨村民小组按照“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要求,以党建促发展,已完成水、电、路、网络、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00元,被列为江城县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推进建设。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守边安民。国门寨村民小组党支部积极带领村民开展边境义务巡逻、边境疫情防控等工作,并以党建引领边境管控,实行支部包组、“党员+先锋队员+包保联保联络员”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全力守护边境一线安全稳固。与勐康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龙富分站执勤一队党支部签订了警地党建共建,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双方文化交流,合力强边固防。勐康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龙富分站执勤一队教导员张强介绍说:“自开展党建共建以来 ,先后召开联席会议4次,开展主题党日4次,共同开展警地法治宣传10余次,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同志干事创业激情,也大大增强了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创新党建引领发展,兴边富民。按照“党支部+ 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发展茶叶种植,促进群众人均增收1500余元。 另外,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不断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村民祁进增说:“我们去外地参观、培训,学到了很多农产品深加工、销售、电商等方面的知识,现在我打算在手机上做直播,希望能以线上的方式把本地的茶叶卖得更好。”(通讯员 范晶晶 赵劲然 朱榆倩 李超 文/图) 土卡河村民小组 (普洱日报记者 胡雪英 摄) 本网讯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曲水镇高山村土卡河村民小组,是我国在李仙江流域的最后一个村寨,海拔仅有317米,也是普洱市海拔最低的地方,48户222人均为傣族。李仙江与土卡河在这里交汇,呈三角半岛形,依山傍水。当地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种植橡胶、砂仁,以及在江里打鱼、到山里采竹笋等。2016年以前,这里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 2016年,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土卡河村民小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路通了,住房宽敞了,通过技术培训,产业也红火了,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村民李凤美说:“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很大,家家户户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房子,收入也很稳定,我们不仅割胶、拿鱼,还做酸笋、鱼干巴,一年纯收入超过8万元,生活越来越好。” 2020年,江城县全力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土卡河村民小组就是其中之一,还成为全县第一批示范点推进建设,这个小渔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当地党委政府在充分调研并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将土卡河村民小组定位为生态宜居型的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实施了村组道路、休闲旅游栈道、村庄风貌改造、土卡河码头等基础设施项目,谋划推进集休闲旅游和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充分发挥土卡河村民小组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如今,土卡河村民小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一个生态宜居的傣族村寨已见雏形,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感受这个昔日贫困小渔村的巨大变化……(通讯员 易垚宽 何有刚 赵伟 谢进华 朱榆倩) 大竹棚村民小组 本网讯 连日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烈镇大寨村大竹棚村民小组的施工人员起早贪黑忙着建设挡墙、安装排污管道……这些工程都是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大竹棚村民小组的美好前景。 大竹棚村民小组位于勐烈镇和曲水镇的交界点,是十层大山旅游景点的入口,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产业发展资源,也是江城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示范点。 家住大竹棚村民小组下组的肉牛养殖户刀树华得知大竹棚村民小组成为示范点后,更加坚定了发展肉牛产业的信心。刀树华兴奋地说:“我家有30多头本地黄牛,一年的收入大概有3万元,随着政策越来越好,产业发展的信心也更足了,相信以后的收入还会再增加。” 当前,大寨村按照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6大建设目标19项指标,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和地域优势出发,对各项目点进行细致设计和规划。目前,各项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在下一步工作中,大寨村将严格围绕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目标要求,立足自身产业资源和民族特色,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将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出实效、建出特色。(通讯员 陶昊 刘思瑞 唐瑞) 大竹棚村民小组 (通讯员 陶昊 刘思瑞 唐瑞 摄)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