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农联·滇南国际农博城项目施工现场 普洱日报讯(记者 郑璐 曹琦涵/文 王芬/图) 初夏,普洱市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升温、热潮迭起。5月初,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鑫裕农贸市场项目建设传来好消息:项目主体工程和内部墙体砌筑工程、内墙抹灰工程结束后,全面进入室内和外立面装饰装修。5月11日,计划投资7.7亿元的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无量山农特产品冷链物流综合园区建设项目开工,建成后将形成集冷链物流、建材交易、农特产品加工、现代化仓储、信息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园区,发展成为立足镇沅、沟通滇西南地区、连接滇中城市群,衔接川渝城市圈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无障碍商贸物流黄金大通道。而在这几天,中农联·滇南国际农博城的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运载吊车来回穿梭,工人们正抢工期抓进度,为项目早日竣工加足马力,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抓发展必须抓项目,抓项目必须靠实干。而项目推进速度快、质量高,正是普洱市推进“两个革命”,解放思想、担当实干的生动注脚。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发展为先、项目为王不动摇,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奋进姿态,早谋划、早部署,成立重点项目要素保障领导小组,对重点项目推进采取日调度、周汇报、旬分析、月督查等一系列手段,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以作风革命 推动项目建设“鼓角齐鸣” “发展为先、项目为王”,这是市委书记李庆元多次强调的话,也凝聚了全市上下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重大项目是全市开好局、起好步的重中之重,是稳定经济发展和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载体。为全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壮大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一场场项目攻坚会战在普洱大地徐徐展开。 普洱市建立了重大项目协调调度制度,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包保负责制,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着力破解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重点项目有序推进,落地见效。 市委常委会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践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把一线作为工作现场,把项目作为工作抓手,锚定一季度“开门稳”目标任务,聚焦发展指标,深入县(区)和部门,加强监测调度指导,将精力投在一线,把工作做在一线,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彰显了实实在在的作风转变。 普洱市纪委监委制定印发《纪检监察机关在全市重大建设项目中开展纪律作风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方案》,以干部作风破题,扣紧责任链条,确保重大建设项目早落地、早见效。 普洱市重点项目要素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运行以来,坚持每周一例会、半月一调度、一月一汇报,认真梳理分析全市203个重点项目,涉及土地、林地、水保、环评组卷审批等环节的具体困难问题,对37个难点、堵点问题进行工作交办,并明确专人专责跟踪督办领办,确保了每一个项目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 以效能革命 推动项目建设“落地有声” 2月18日,正值市两会期间,市委书记李庆元先后到宁洱县、思茅区代表团参加讨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全力以赴抓项目,认真践行“一线工作法”,在服务中优化工作方法,推动工作进步,以持续抓、接续推、延续干的劲头,把项目管理好,把项目抓实抓优。 一周后,2月25日,普洱市2022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项目137个。其中产业类项目49个,总投资101.1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7亿元,项目涵盖工业、农业、交通、水利、教育等行业。 闻令而动,全市各县(区)、各部门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迅速行动起来,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信心和魄力,把担当和作为体现到项目建设中,出实招、用实劲、求实效,为普洱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攻坚初见成效——截至4月底,49个产业项目实际开工47个,开工率95.92%(全省排第2位),入库项目29个,入库率59.18%(全省排第2位)。另外,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1%,排名全省第2位,高于全省平均增速9.4个百分点。 5月,好消息又接踵而至:11日,全市二季度集中开工项目58个,其中市本级1个、思茅4个、宁洱7个、墨江2个、景东3个、景谷4个、镇沅7个、江城3个、澜沧5个、孟连9个、西盟13个。分类型看,产业类项目17个、能源以外工业项目2个、能源工业项目1个、农业项目14个,总投资22亿元。 今日普洱,施工正酣。驱车行驶在普洱的各个角落,工地上轰鸣的机器马达声、城镇乡村火热的建设场景,一一向我们展示着普洱发展的火热干劲和蓬勃动力……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