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近年来,思茅区思茅街道五一路社区以 “一社区一品牌” 创建为契机,以小区“红色物业”为载体,探索“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协同运转的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建强“红色阵地”搭建两个平台 搭建党建学习平台。将党群服务中心建成融合党群活动、教育培训、服务群众为一体的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服务平台,建强“红色阵地”,面向社区党员、基层干部和周边群众传播党建理论知识,开展党务政策咨询,提供党员政治生活场所,累计组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理论宣讲等活动140余场次。引入普洱市茶林书画院,免费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书法培训,每年春节期间,还为附近居民书写对联。 搭建服务群众平台。以党建为引领,融合27家党建联盟单位资源,优化功能布局,顺应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打造老年活动空间、党群服务活动空间、未成年人成长空间、便民服务空间等板块,为社区儿童提供文体娱乐、读书阅读平台,增设托管服务,为100余户家庭解决孩子托管难题。居民可以在家门口零距离享受社区组织的医疗、养老、科普等惠民服务。 突出“红色引领”树牢宗旨意识 织密组织体系,增强政治凝聚力。街道成立“两新”组织党委,社区成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站,物业公司成立党支部,发挥物业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成物业服务的内在动力,凸显企业的公益属性和社会价值。通过“党建+物管”模式,建立工作例会、联席会商、调研走访、党员管理和定期汇报制度,定期收集汇总居民关心关注、物业服务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各方协商解决,实现居民“小微诉求”不出小区、不出社区。街道组织联席会商10次、社区召开红色物业工作例会24次,累计解决停车位设置、水电费网上收缴、活动场地建设等20余类、300余件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牢服务宗旨意识。实行四级网格化管理,运用“康乐思茅”微信小程序,通过“红色物业”组织体系引领,构建街道、社区和物业服务企业一体化协同作战单元,物业服务企业充分发挥“地头熟、人头清”的优势,全面调动楼栋管家、小区安保等力量,协助社区党组织做好值守管理、全员核酸检测、重点人员隔离转运等工作。面向广大居民收集“需求清单”,定制“服务菜单”,积极开展“走千家、访万户、解民忧”走访活动12次,切实擦亮“红色招牌”,小区“红色物业”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聚焦整合资源 实现共建共治 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格局。按照“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原则,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建立物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协调联动机制,健全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楼栋长、党群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社区治理新体系,探索建立共治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推动社区党建互联互动。社区党委通过与成员单位党组织契约化“联”建,实现资源“联”享,增强“同一屋檐下、同是一家人”的意识。组织社区、学校、交通等单位先后开展“共驻共建”系列志愿服务活动80余次,通过党建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区域党建、社区建设等事项24件,最大限度凝聚力量、盘活资源,推动社区党建互联互动,提高社区为民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社区充分发挥协调联动机制作用,对商户门口乱堆乱放、占道经营、广场和居民区僵尸车随意停放等影响街容街貌和交通安全的顽固城市病,进行集中清理整治,得到了居民的充分肯定。(思茅区融媒体中心 文/图) 编后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是公共服务供给的“最后一米”。因此,我们要以“精细服务、群众满意”为目标,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以群众需求和治理痛点为导向,以小切口撬动基层治理大变化,形成社会广泛参与、“智治”有效支撑、群众高度认可的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新格局。 聚焦群众关切,让基层治理有温度。依托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整合辖区资源,引进家政服务公司、教育培训机构、食堂餐饮企业等,为社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服务。运用智能安防小区等系统,有效解决基层痛点难点问题,实现治理模式由被动到主动、粗放到精准变革。 凝聚各方力量,让基层治理更有力度。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服务”,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切实为群众就近办事提供规范、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不断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成立治安巡逻、邻里调解、医疗义诊等队伍,与群众共同商量解决小区环境整治、车辆乱停乱放、邻里矛盾纠纷等“小事”“私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