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徐瑞) “这株茶树是1958年肖时英老师亲手种下的,是目前普洱市台地茶里树龄最大、树径最粗的一棵茶树,到现在仍然枝繁叶茂。”在位于思茅区南屏镇曼歇坝农场的现代茶园里,普洱新华国茶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包忠华讲述了他与肖时英相识、相知的故事。 包忠华与肖老的第一次见面要追溯到1999年。那一年,包忠华受单位派遣,到思茅区考察茶产业。得知肖老是研究云南无性系茶树良种的专家,包忠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打电话联系到肖老,并表达了想当面请教的期望。电话那头的肖老即刻答应了,还连夜骑着自行车来到宾馆,与包忠华等人进行了彻夜长谈。 “第一印象就是亲切、朴实、专业,肖老毫无保留地把知识都分享给我们,还亲切地叮嘱大家要了解自己家乡的资源优势,用好这些优势发展好茶产业,那一晚的话让我受益终身。”包忠华说。 因为这次促膝长谈,包忠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带着无性系茶树良种回到景东彝族自治县进行示范种植。“这直接加速了景东县台地茶规模化种植的步伐。”包忠华说。 2006年,包忠华从景东县调到普洱市茶特发展中心(原市茶业局)工作,并担任文化品牌科科长一职,经常带媒体记者去采访肖老,一来二去,两人成了莫逆之交。 2015年,包忠华在担任普洱新华国茶有限公司负责人期间,公司遇到了关于茶树品种种植和加工方面的难题。在包忠华的牵线搭桥下,84岁高龄的肖老来到黄龙山基地,认真调研后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在肖老的指导下,公司通过混采、混加工,研发出了“36红”品种,直接推动了晒红茶产业在云南的发展。 “看到这些茶树就想到了肖老,他当年亲手种下的茶树已经根深叶茂,他指导开垦种植的这片茶地成了当地老百姓的致富产业。肖老扎根边疆、默默奉献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虽然‘躺下了’,却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座精神丰碑。”抚摸着肖老亲手种下的茶树,包忠华心情沉重地说,肖老的离世是中国茶界的一大损失,作为一名茶人,大家要传承和发扬肖老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的工匠精神,为普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