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秋莲) 2月2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益智乡举办元宵节系列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大家度过一个温馨、愉悦的元宵节。 随着健步行活动的开始,由益智乡干部职工及勐迈社区组成的9支队伍50多名队员迈着矫健的步伐争先出发,大家边走边感叹益智乡在一批批建设者、创业者的努力下,管理更加规范有序,营造出的环境更加宜居宜业。 夜晚的益智乡勐迈社区集镇的广场上张灯结彩,人头攒动,参加元宵节灯谜活动的居民纷纷在谜面前驻足凝神,或“单枪匹马”苦苦思索,或三五成群相互交流讨论,沉浸在猜谜解谜的乐趣中。不一会儿,兑奖台旁排起了长龙,猜中者手捧奖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领完奖品,大家吃着刚出锅热气腾腾的元宵,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提前共贺佳节。 元宵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曰:“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来源:中国文明网,原文链接:http://www.wenming.cn/wmdjr_299/yxj/qy/201902/t20190213_5002287.shtml)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