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专题库 >> 2023普洱两会 >> 正文




【聚焦普洱两会】蓝天映城 碧水绕城 青山环城


来源:《普洱日报》 徐瑞 时间:2023/02/09/ 11:48 点击:

 

普洱日报讯(记者  徐瑞)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普洱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抓好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1年,普洱市生态环境状况等级连续6年评价为优。2022年,普洱市中心城区空气优良率实现四连升,思茅河水质实现脱劣,普洱市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景东县成功创建第六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空气清新、碧水青山,今日之普洱,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习近平

聚焦转化转型转变,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典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政府和市场双手发力,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普洱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普洱生态环境“成绩单”

● 2021年,云南省县域生态考核普洱市所有县区均通过考核,为“基本稳定”等次。

● 2021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为“优秀”等次。

● 截至2021年,普洱市生态环境状况等级连续6年评价为“优”。

● 2022年,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在全省排名前列。

● 2022年,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100%,空气优良率并列全省第一,空气优良率实现四连升。

● 2022年,思茅河水质实现脱劣,“思茅河—莲花乡”国控断面自2018年以来水质类别长期为劣V类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

● 2022年,全市34个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点位)水质优良率达97.1%,排名全省第5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

● 2022年,普洱市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成为云南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

● 2022年,景东彝族自治县成功创建第六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 2022年,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入公示名单。

 

守护碧水  一以贯之

初春时节,漫步在思茅河栈道,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亮丽新景象映入眼帘。“过去,这条河两岸杂草丛生,水质也不好,很远就能闻到臭味。近年来,政府进行了思茅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基础设施改造扩建工程,河水变清了,河岸上柳树成荫,到处可见鲜花绿草。”市民王丕海告诉记者,现在的思茅河环境变好了,在河边散步心情舒畅。

思茅河是思茅城区唯一一条贯穿南北、连接“五湖九河”的排水通道,也是城市防洪的主要承泄河道,流域水资源极度紧缺,开发利用强度大,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滞后,莲花乡国控断面距离城市开发边界9公里,对上游水资源及水质变化的响应极快。根据生态环境部反馈监测结果,2018年以来,2018年氨氮浓度最高,为8.23毫克每升;2019年总磷浓度最高,为0.805毫克每升。

202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生态环境厅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普洱市按照全省劣V类水质断面“清零”攻坚集中行动要求,坚决扛起思茅河治理的政治责任,真抓实干,以严的作风、拼的干劲和实的举措,举全市之力,推进莲花乡断面脱劣攻坚行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自研究,统筹推动思茅河治理,理顺体制机制。思茅区委、区政府勇于担起治理具体任务,编制“作战一张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思茅河水质持续改善。2022年,莲花乡断面全年均值评价水质为Ⅴ类,下半年均值评价水质为Ⅳ类,“思茅河—莲花乡”国控断面自2018年以来水质类别长期为劣V类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

清水绿岸、美景绵延,思茅河水质实现脱劣是普洱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2022年以来,普洱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建立34个断面全覆盖的“一断面一方案一专班”工作机制,加强良好水体保护,强化陆域水域污染协同治理,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推进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实施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治理“差水”、改善“不稳定水”,累计建成省级美丽河湖24个、市级美丽河湖131个、县级美丽河湖213个。2022年,全市34个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点位)水质优良比例97.1%,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划、立、治”工作,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累计划定155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022年,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同时,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33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有效防范人居环境安全风险。

保卫蓝天  久久为功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是干净和清新的。普洱的气候真是顶呱呱!”家住思茅区大隐普洱的卢宁经常带着孩子到北部区湿地公园散步,总是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晒一晒“普洱蓝”“幸福蓝”。

近年来,为守护好百姓头顶的蓝天白云、闪烁繁星,普洱市生态环境局努力打造生态环保铁军,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治理”工作方针,坚持部门监管和属地管理两个原则,抓实“五控”(控扬尘、控焚烧、控油车、控油烟、控烟囱)举措,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控扬尘。加强全市243个建筑施工工地扬尘管控,全面落实建筑施工工地周边围栏、物料堆放覆盖、土方开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六个百分之百”。控焚烧。全面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大力推进秸秆机械还田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五化”综合利用。2022年,全市宣传制止秸秆禁烧600余起。控油车。持续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淘汰老旧柴油货车781辆,全市294座建成区加油站均已完成油气回收治理,227家汽修企业烤漆房安装废气治理设施。控油烟。全面加强城市综合管理,严格管控餐饮油烟,巡查检查露天烧烤、餐饮3600余家/次。控烟囱。对超标排放、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2022年,全市共查处涉及大气案件7件,处罚金额74.7万元。

2022年,普洱市中心城区城市大气污染天数为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21年提升1.1%,细颗粒物(PM2.5)浓度由21微克/立方米降为14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四连升,细颗粒(PM2.5)浓度四连降,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显著。

生态建设  唯实惟新

普洱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战略部署,以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样板地为目标,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领导小组,编制《普洱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1—2030年)》,完善工作机制,明晰创建工作任务和目标,坚持“制度引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发展路径,从生态保护制度保障、体系完善、功能发挥、效益释放四个方面系统推进,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生态文明建设上,景东彝族自治县先行先试,积极开展TEEB项目,并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评机制、率先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首个生态保护巡回检察室、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诉讼服务中心,以无量山、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报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了《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环境保护条例》,实施了《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无量山哀牢山保护管理条例》。创立的黄草岭村立体田园经济体模式,被作为“生态红利”典型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宣传片《共同的家园》向全世界展示。景东境内的全球极度濒危物种西黑冠长臂猿由2010年的87群500余只稳步增长至104群600余只。2022年11月18日,景东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绿色发展  善作善成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美景常看常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59%,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达24.89%,建立自然保护地33个,自然保护地面积达30.07万公顷。全市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18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个。6个县(区)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创建省级美丽县城3个。这份卓著的绿色成绩单,成于实干。

近年来,普洱市全面强化国土空间管控,积极构建“三线一单”管控体系。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亚洲象、西黑冠长臂猿等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成效明显。建立市、县、乡、村、组五级林长体系,压实资源保护责任,设立各级林长15960名,网格护林员23863名。加强亚洲象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开展7000亩亚洲象食源基地建设,建成全国第一个亚洲象观测塔和全国第一个亚洲象护象小学(倚象镇纳吉小学),开展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评估,有序推进哀牢山无量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修复、陡坡地生态治理等林草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72.23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14.9万亩。科学开展国土绿化,2013年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540.13万亩。

同时,全力推进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普洱市涉及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各类巡视、督导反馈问题180项,已整改完成168项,其余12项整改事项正在有序推进。历次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的131件群众举报投诉问题,办结率100%。强化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2022年,全市共实施行政处罚案件83件。

如今蓝天映城、碧水绕城、青山环城的美景已成为普洱市民的“幸福不动产”。下一步,普洱市将持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空气更清新、环境更美好,让城市更宜居、百姓更幸福。(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普洱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普洱日报记者 王承吉 摄)

普洱日报记者 胡雪英 摄)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聚焦普洱两会】实干跑出“加速度” 下一篇:【聚焦普洱两会】普洱市人民医院:为生命护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