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2.97亿元,增长3.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6.4%(自然口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9元,分别增长3%、6.8%;粮食总产量123.08万吨,增长2.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 (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坚持疫情防控总策略和总方针不动摇,着力构建全民免疫安全屏障,疫情防控转段总体平稳。出台稳增长17条、稳住经济一揽子36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13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33.11亿元、新增减税降费3.13亿元,减征失业保险6284万元。严格落实“五挂钩、一报告、一通报”制度,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大调研大督查,全力推动经济稳中求进。 (二)固定资产投资稳中向好。坚持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争取资金55.43亿元;强化政银企合作,获得设备贴息、中长期贷款1.56亿元。建立健全重点项目要素保障工作机制,落实重点项目现场观摩及谋划汇报机制,全年新开工项目1074个,在库项目数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平稳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投资增长36%。瑞丽至孟连、勐醒至江城至绿春、景谷至宁洱等高速公路和G219等国省干线加快建设。三合、温泉河等28件中小型水库建设有序推进,景东川河灌区投入使用。景东、镇沅等冷链物流等项目加快建设,孟连生鲜蔬果冷链项目试运行。 (三)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建设高标准农田23.1万亩,新认定有机茶园面积12.4万亩,完成中低产咖啡园提升改造8.42万亩。肉牛、生猪、烤烟等稳步增长。西盟县、宁洱县、孟连县入选“一县一业”特色县名单。思茅大地、营盘山光伏并网发电。森洁乳胶、安琪酵母等项目竣工,云南农垦有机精制茶精深加工等一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铜矿、纸制品等主要产品产量实现两位数增长。旅游业发展稳步复苏,全年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增长40.8%、46.4%。 (四)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全面消除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下脱贫人口,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长15.36%。建成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个、精品示范村14个、美丽村庄110个,景迈茶示范园认定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新改建农村公路1572公里,实施农村供水保障项目378件,完成农房抗震和农村危房改造1514户,建成农村卫生户厕所2.59万座。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实施62个老旧小区和1136套城镇棚户区改造,建成给排水、排污、燃气等管网207.8公里。江城县被命名为“美丽县城”。 (五)改革开放活力不断增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市净增市场主体4万户,增长17.6%;净增“四上企业”101户,增长15.8%。稳步推进“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7%以上,全程网办率达80%以上,即办件现场办结率、承诺件按时办结率达99%以上。以“一把手”招商带动全员招商、全产业链招商,新引进产业类项目136个,省外到位资金增长15.7%。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取得新成效,完成沿线开发投资50.6亿元,普洱段运送旅客342.64万人次、运送货物近100万吨。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14.69亿元,增长45%。 (六)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普洱成为云南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及国情调研基地,景东县成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的24.9%。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心城区全年空气优良。思茅河水质实现脱劣,全市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点位)水质达标率97.1%。普洱市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自然保护地面积达30.07万公顷,完成造林11.7万亩。全面启动城乡绿化美化,成功创建一批省市级绿美城市、绿美乡镇、绿美景区等示范典型。 (七)社会事业发展愈加公平普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4.8%用于民生保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1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09万人,发放扶持创业担保贷款13.76亿元。累计发放低保资金5.25亿元、城乡特困资金1.4亿元。修订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实施市属学校教师“市管校聘”等系列政策,深化市一中与曲靖一中协作办学,启动28所学前和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全面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8家县级医院入选国家首批“千县工程”,10县(区)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县)“全达标”,思茅区健康促进先进区建设通过国家评估。舞蹈《摆出一个春天》登上2022年央视春晚。成功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个。普洱市、景东县、景谷县成功创建第十一届云南省双拥模范城(县)。坚决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健全储备粮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保供稳价措施,重要民生商品和农资产品价格总体平稳。 (八)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有力有效。妥善处置、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和企业违约债务风险。持续清理整顿地方金融秩序,全市未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力开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深入推进网贷风险专项整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首次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社会治安保持稳定。“党政军警民”同筑强边固防坚强防线,边境防控能力明显提升。 二、2023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自然口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7万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完成省级下达目标,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3万吨左右。 (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激发投资消费需求。持续优化投资结构,健全重大项目常态化管理工作机制,加快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完成产业投资270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35%左右。着力激发民间和社会投资活力,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超过30%。促进房地产投资企稳,完成投资60亿元以上。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沿边高速公路和景谷至宁洱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启动澜沧景迈机场改扩建,完成综合交通投资260亿元。推进镇沅勐真等29件水库工程建设,完成水利投资40亿元以上。推动中老铁路沿线物流、产业、园区等融合发展,创建省级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实施老旧小区百兆光纤网络升级改造,重点区域实现5G网络全覆盖。促进消费加快复苏,释放文旅、住房、汽车、家电、服务和新型消费潜力,激活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0%。 (二)加快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奋力推进产业强市建设。大力支持思茅产业园区、景谷产业园区、孟连边境经济合作区3个省级开发区优化提升,力争思茅产业园区、景谷产业园区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96亿元、35亿元。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在澜沧、镇沅、墨江、江城、景东布局市级产业聚集区,加快建设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高”特色优势园区。积极培育绿色能源产业,新增光伏发电量3亿千瓦时以上,争取全年发电量360亿千瓦时,实现电力工业产值111亿元。推进绿色能源和绿色矿产、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平台经济和线上经济。聚焦市场开拓、产业升级、基地建设三个重点,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提升普洱茶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7亿元。提升咖啡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6亿元。推动肉牛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养加销”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林产业,启动实施国储林建设,推进云景林纸50万吨化学浆、金光集团50万吨溶解浆和20万吨莱赛尔纤维、金通(普洱)林板等项目,争取云景飞林超强刨花板项目年内竣工,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0亿元。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发展文旅康养产业。 (三)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开展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深入推进公用事业价格、资源要素价格、农业水价、农村土地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6.7%以上。持续推进“一把手”招商、全员招商、全产业链招商,完善重大项目落地服务保障机制,推动项目高效落地。引进5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10个以上,市外产业招商到位资金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以上。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各类助企纾困解难政策,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全年净增企业9000户以上,新增升规达限工业企业20户、商贸企业120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0户。 (四)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发展通道经济,加快推进中老铁路沿线开发,推动大通道大物流大贸易大产业联动发展。中老铁路普洱段年运送旅客350万人次、运送货物100万吨以上。大力推进口岸建设,以推进通关便利化为重点,争取省级智慧口岸试点。打造孟连重点功能型口岸、勐康国际口岸产业园区,争取开通大黑山货运通道。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密切与国内外区域交流合作。完成进出口总额120亿元以上。 (五)补齐“三农”工作短板,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优化升级,做好“土特产”文章,加打造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守牢粮食安全保供底线,新建高标准农田24.32万亩以上,播种面积稳定在516.3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23万吨左右。提升茶叶、咖啡、肉牛等产业发展质效,持续推进有机茶园建设,加快咖啡标准化种植示范园、中低产园改造,实现咖啡产量5万吨,咖啡生豆精品率提升至20%以上。着力推进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全面消除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脱贫人口,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统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以思宁为中心、景谷和澜沧为次中心、其他县城为支撑,重点乡镇、边境集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城镇化率达43%左右。 (六)持续保持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把绿起来提升为美起来。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以更高标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绿色生活创建示范区、绿色出行创建示范城市建设。 (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切实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感。稳就业促创业,着力帮扶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全力办优市一中,推进“一县一名校”创建工作,巩固拓展“双减双升”成果,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育补短板、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深化健康普洱建设,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健康县城建设“新7个专项行动”。织密兜牢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提升一老一小、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社会服务水平。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快全民健身补短板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持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 (八)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细化“乙类乙管”方案,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做好保供稳价,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继续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财政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抓好强边固防,完善国防动员体系。着力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切实提升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防灾减灾能力。(普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