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产业发展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必考题”,要想交出优秀“答卷”,不妨从“本、妙、俗”中感悟出自己的“一手”,运筹帷幄、沉着应答。 基于“本手”,立足本土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文中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要发展“土特产”,首先要摸清本土资源,其次要结合市场需求看能否创造供给,最后要立足实际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定位,培养优势产业,擦亮“金字招牌”。以产业化思维和市场化手段,清除“土特产”与消费者间的重重“关卡”,找到最优路径才能将“土特产”与乡村振兴“深度衔接”,着力创造新供给,激活新消费,提升新动能。 巧借“妙手”,学习先进经验。产业发展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差距中找问题,从共性中找突破,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新路径”,寻找打开特色产业大门的“金钥匙”。我们可以从广东省开创“粤菜师傅”工程中找到差距,反问当地有没有可能也找到一条既解决农民本地就业,又独具产业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可以从内蒙古科右前旗的一棵苗到一杯果汁的“土特产”全产业链发展中找到共性,探索本地是否也可以借鉴用大户带动小户,用销量带动种植的做法,从而实现农工科贸旅一体、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目标。 规避“俗手”,从特色中突破。“一方水土育一方特色,一方山水有一方情。”“土特产”集中体现地域特点和当地风情,蕴含着潜在比较优势,不能单纯看什么赚钱就发展什么,而丢失了自己的地域特色。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有些地方资源禀赋不高,但文化底蕴深厚;有些地方自然资源丰富,但没有形成规模。如何让小小的“土特产”有人文的底蕴、有历史的回响、有独特的风貌,帮助乡村产业由“卖原料”向“卖情怀”“卖品牌”转变就是我们需要解答的“产业题”。 (李姗霓)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