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毅) 依托辖区优质资源优势,西盟佤族自治县灵活运用多种组合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企业提供标准化圈舍、优质化饲草、机械化设备等养殖要素,让企业“拎包入住”。同时,提供全过程“定制式”“保姆式”服务,积极解决企业入驻后遇到的各类问题,助推肉牛产业稳步发展。 “引进企业后,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村集体入股分红、群众托管寄养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政府+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产业联合发展路子,明确了政府、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企业4方在肉牛产业发展中的‘2345’分工模式。”新厂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周绍明介绍,“2345”分工模式指的是,乡(镇)政府做好监督协调、宣传发动2件事;村集体(合作社)做好场地提供、用工协调、动员群众3件事;农户做好饲草种植、供应、参加技术培训和认购自养4件事;企业做好牛源保障、养殖管理、技术培训、饲草收购、肉牛回购5件事。 为确保企业“招得进、留得住、能发展”,西盟县充分发挥优势,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利用,有效促进产业发展、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企业盈利,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按照企业引进一批、大户认养一批、脱贫户及三类对象托养一批、散户购买一批的方式,镇里逐步完善肉牛养殖产业链,扎实推进肉牛产业落地增效,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目前,新厂镇肉牛存栏3247头、出栏913头,年内引进杂交能繁母牛136头。”周绍明说。 近年来,西盟县以“政府+企业+金融保险+合作社+养殖户+技术培训+科研协会”养殖模式,推动肉牛产业持续发展,通过补链、延链、强链,逐步完善肉牛产业全链条方向发展,衍生的牛皮深加工等产业让群众鼓了腰包,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正徐徐展开。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