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专题库 >> 让全国人民喝上普洱茶 >> 正文




深读景迈山


来源:《普洱日报》 徐一丹 时间:2023/07/13/ 10:09 点击:

 

(记者 胡雪英 摄)

普洱日报讯(记者  徐一丹)   不管是即将进入还是要离开景迈山,都应该到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展示中心走一走。

在景迈山,古代、现在和未来,因茶而交融;茶人、茶村、茶企,因茶而聚首;传统与创新,因茶而互相浸润。茶,滋养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在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展示中心,景迈山与茶的渊源立体清晰地呈现在你眼前。

如果是将要进入,在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展示中心,你能站在一个时空的高度先了解景迈山全貌,带着这份了解,你对景迈山的人与物都充满敬畏,你能读懂每一个村寨、每一户人家、每一片古茶林、每一盏清茶后面的故事。

如果是将要离开,在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展示中心,你会与遇见的那些人茶相依、人茶相生的美丽故事共情,能更深刻体会景迈山人对景迈山的爱,你也会爱上景迈山。

识山

在云南境内有9种野生茶树,而澜沧江西侧的景迈山,茶树资源更是丰富。夏季来到景迈山,群山叠翠、树林成荫、林下茶香、鸟鸣声声,走进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展示中心,便能领略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的生态和人文魅力,感受这座世居民族独特的林茶共生、人地共荣的茶文化景观。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展示中心全面系统展示了该景观概况、研究与保护情况,是立体化阐释“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的综合性展陈、体验空间。

一进大门,就被傣族传统的雕版漏印工艺吸引。“这组装置,表达的是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核心概念‘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随着讲解员段思垚的介绍,映入眼帘的是景迈山世居民族傣族、布朗族的信仰图腾——寨心柱和茶魂柱。

千百年来,景迈山以古茶林为核心,对山区土地集约利用和合理布局,创造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智慧型山地人居环境。景迈山上的世居民族与茶共生延续千年,如今,9个传统村落、5片古茶林、3片分隔防护林,也被划为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要素。

段思垚指着序厅的神柱告诉记者:“这些神柱是由景迈村、芒景村的村民制作”。在展示中心景迈山生活长廊展区,传统服饰、宗教祭祀用品、乐器和农具……所有的展品都来自村民捐赠。他们把对景迈山的爱,倾注到了展示中心的建设中。

爱茶

“在树林、村寨里找茶树”——从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实景照片中,能直观了解到景迈山的“人茶相依、万物和谐”;宣传片《一杯茶的诞生》,展示了景迈山布朗族姑娘采茶、制茶、饮茶的全过程,让观者深入体验“自然创造茶树、人类创造茶,每一杯茶都是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

景迈山也由此形成了对茶的信仰以及一整套文化体系。景迈山的茶祖信仰是独特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古茶林里的茶神树(傣)、茶魂树、茶魂台(布朗),见证了两个民族对茶的崇敬之情、对茶的爱护之意。

作为茶马古道支线上的重要古茶山,景迈山一定规模的茶叶贸易也使得当地和外界有了农业技术、生产生活、宗教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地交流。

中国江北、江南、华南和西南4大茶产区的名茶,中国茶叶的种类、五大洲茶树引种的历史……在展示中心的茶叶之路展区,除了展示景迈山的茶,还清晰地呈现了茶叶在中国和世界上的传播线路,中国茶叶通过茶叶之路被运送到世界各地,形成各国独特的茶文化,进而对全球文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南方有嘉木,走进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展示中心,仿佛人已入草木间,走进了茶的历史画卷里。

护山

长久以来,景迈山各世居民族把古茶林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制定了一系列乡规民约保护古茶林。“严禁在古茶林内使用化肥、农药,严禁毁灭性采摘,严禁在古茶林内种植其他农作物……”景迈山村民仙贡说。

因为遵循了整体保护的原则,景迈山传统村落内仍保留有600多座传统干栏式民居建筑。展示中心的三组微缩模型,用不同的生活场景,展示了傣族、布朗族民居有机演进地历程、展示了景迈山人的生活方式。如,糯岗古寨选址在背山面水、坡度较缓、用地条件较好的地点建设村寨,在村寨高地上建有佛寺。村寨设有寨心,村寨建筑围绕寨心布局。

据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澜沧县委副书记张丕生介绍,近年来,当地政府修订完善了《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等20多部针对古茶林保护的规章制度。

如今,行走在景迈山,古茶树枝干遒劲,叶片茂盛,传统民居风貌依旧,消防、饮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对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保护,还形成了政府引导、社区主导、专业人员指导的多层级、多维度的专业机制。

(记者 卢磊 摄)

(记者 胡雪英 摄)

(记者 卢磊 摄)

(记者 卢磊 摄)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深读景迈山 下一篇:品每一杯普洱茶里的非遗味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