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不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功能,还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而立德树人则成了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理念。因此,立德树人理念下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尤为重要。 立德树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内涵 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现代教育的实践目标,其核心观念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即通过高等教育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高校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让学生真正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建立自我,具有独立思考和责任意识,积极面对人生挑战和社会责任。立德树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立德是首要任务。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素质,才能成为具有较高整体素质的人才。立德树人也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才有能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立德树人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意识等。立德树人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和提高素质。 总之,立德树人作为一种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这种理念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科知识,更需要学生具备强大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重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因此,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的人才,课程思政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达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思政教育的实施,在知识传授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人文素质、创新创业素质、社会责任意识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有利于社会发展。思政教育强调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拓展人才储备和积极推进社会发展。所以,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 立德树人与高校课程思政的紧密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而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根本在于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立德树人目标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政则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通过将思想政治理论和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意识。 立德树人的理念下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必须建设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应该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得到充分的提升和完善。强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应该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过程,注重课程内容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同时,也需要对传统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和实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加强课程思政的评价和监控。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评价和监控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和补救。 总之,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发展,要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加强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方案和方法。(丁星妤)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