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普洱市委编办) 为壮大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推动普洱经济转型升级,普洱市委编办发挥职能作用,以清理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设置为驱动力,着力解决开发区管理机构设置不规范、职能定位不准、体制机制不畅的问题,更好发挥园区优势、口岸优势,推动开发区真正成为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 抓牢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开发区发展优势,着力构建“党工委+党建工作机构+两新党建工作机构+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在开发区设立党工委,强化党工委对重大政策、重大制度、重大事项等方面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开发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各开发区分别设立纪检监察工委,作为市(县)纪委监委派出机构,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筑牢纪律屏障,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开发区发展各方面各环节。 抓实组织架构搭建,规范管理机构设置。在3个省级开发区分别设立党工委、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关,纳入公务员管理,履行地方党委和政府授权或委托的组织领导、发展规划、协调服务、招商引资等职能。积极探索管理体制创新,推行党委领导、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党工委(管委会)+事业单位+企业”体制,统筹设置内设机构和下属事业单位。同步梳理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功能园区现状,充分考虑数量规模、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精简其他各类开发区管理机构7个。 抓准职能职责配置,打造协同高效运转机制。结合开发区功能定位和形态特征,把加快产业发展,培育市场主体和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强化经济管理、招商引资、产业培育、协调服务等职能,对开发区管理机构承担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实行“逐步剥离”,促进开发区回归主业、发展经济。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以改革厘清权责边界,强化园区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等主业主责,属地政府主要负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明晰事权关系,不断促进开发区与所在地融合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据统计,改革后,全市3个省级开发区实现营业收入(进出口货值)10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签订招商引资合作项目5个,协调金融机构帮助企业贷款3.09亿元。 抓好编制资源配备,激发机构创新发展活力。挖掘编制资源,科学核定开发区管理机构和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把人员规模严格控制在合理、可持续的范围,实现编制资源集约化利用、科学化管理。全市3个省级开发区共核定行政、事业编制63名,确保各开发区能够满足工作需要。根据职能任务变化、发展质量、经济体量等指数,统筹调剂使用编内编外资源和自主聘用人员,服务开发区人才队伍建设,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目前,全市3个开发区完成了领导班子配备、公务员转隶和职务职级晋升工作。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