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易云香 于飞 赵劲然) 首届普洱亚太林业论坛期间,举办了“云南日”高级别专家会,来自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普洱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普洱市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中心的专家介绍了云南在森林近自然经营、林木种质创制及应用、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思茅松保护与利用、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控、森林与人类大健康等方面的行动与经验,分享了解决方案。 论坛还组织与会代表赴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和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考察调研云南热带林木种质资源收集和引种驯化、林木良种选育、繁育技术研发和适应性研究、珍稀濒危树木迁地保护等情况,实地了解集科研、环保、生态农业、园艺及康养游憩为一体的多功能新型生态旅游园区建设情况。 普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了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博士、研究员、昆明树木园主任张劲峰,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副院长、博导欧光龙,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院长华朝朗,深度解读首届普洱亚太林业论坛对云南及普洱的积极影响,探讨普洱绿色发展。 记者:从您的研究领域来看,首届普洱亚太林业论坛成功举办,对云南及普洱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张劲峰:论坛邀请了亚太地区10多个国家的领导以及林业相关学者来到普洱,对林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思考——我们的林业产业要从哪些地方发力,才能起到好的引领作用。通过论坛,我们明确了要将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技术发展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木材生产不只是单一的一个目标,更重要的是保护生态环境,让林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还需要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研究和攻克的。 我们要在东南亚起到技术辐射示范作用,首先要借鉴周边国家和研究机构的经验,把我们共通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家携手提升林业技术,形成开放、包容、共享的格局。 欧光龙:我从事森林可持续经营方面的研究。首届普洱亚太林业论坛的主题就是森林可持续经营,对云南、普洱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论坛选在普洱或永久落户普洱,本身就是对普洱的森林资源、对云南森林资源的肯定,也是对云南森林经营工作、森林质量提升工作的肯定。 其次,亚太地区的经济体、相关科技人员、政府部门的人员齐聚一堂交流经验,对我们做好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森林资源本身就是绿色发展的基础资源,我们要聚力提升森林质量和做好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工作,尤其是面向“一带一路”地区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工作。要通过全方位提高森林质量,服务云南林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共同推进云南实现“双碳”目标。 华朝朗:第一,这是首届论坛,邀请了10多个国家的官员和专家参会。会上,大家在思想理念、技术方面进行了交流,相互沟通碰撞后形成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理念。 第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森林可持续管理,着力提高森林质量是森林可持续管理的重要任务。 通过本次论坛的举办,对于云南和普洱来说,我们可以找到更佳的途径,比如通过抚育间伐等大幅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提高森林管理水平,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同时,森林的可持续管理能实现多重功能,在提高森林质量的同时,提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多重综合性效益。 记者:绿色是普洱发展的底色和特色,您对普洱市绿色发展有什么建议? 张劲峰:普洱的气候非常适合林业发展,有条件吸引更多的林业产业落地发展,这是普洱的优势。我对普洱市绿色产业发展的建议是:第一,培育桉树、思茅松作为主要原料林,继续发展林浆纸产业,以及松香、松浆、磷化产业。第二,挖掘林下产业发展潜力。比如,林药、林菜、林菌等林下产业都是可以充分利用和深度挖掘的方向。第三,挖掘森林的综合效益,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普洱市具有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大部分地区常年无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都可以提供非常舒适的环境。发展以森林为主体的康养产业,也就是将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从第一、第二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这是普洱市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条件。 欧光龙:普洱是云南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一个地区,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位居全省前列。普洱可以对标省委、省政府的相关规划,谋划绿色发展之路。比如,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三个经济”,对普洱而言,最终落脚点都在“绿色”。首先,资源经济就是要利用好森林资源这张牌,通过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普洱森林资源质量,为资源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其次,绿色产业发展要通过园区经济盘活涉林产业资源,克服产业链中的瓶颈,借助二、三产业延伸产业链。 第三,普洱可以依托口岸做好对外绿色发展和林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工作。 华朝朗:第一,提供多元政策支撑和引导,补齐土地供给、招商引资、产品深加工、市场开拓短板等。 第二,坚持生态优先,协调处理好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系,找到平衡点。 第三,紧抓林浆纸、林下种植养殖等重点产业,给予政策、资金、机制等全方位的支持。 第四,挖掘林下花卉、林下蔬菜、林下药材等林业立体化利用潜力,让土地供给、资源价值实现最大化。 再有,产业的科技支撑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要结合产业发展开展针对性的科学研究,从种源、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提高生产力,以及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记者:您参加此次论坛最大收获是什么?关于论坛的工作机制,您有什么期望? 张劲峰:首先,论坛期间,通过和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政府官员分享经验、交流沟通,进一步了解了其他国家的林业政策、产业政策、保护政策等。本次论坛邀请了许多国家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通过沟通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我们下一步开展科学研究走出去、请进来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其次,本次论坛从建设亚太森林合作基地之初就开始进行筹备,通过国家、省、市各级的齐心协力,得以成功举办。有了这次良好的开端,今后再次举办论坛,我们会更加得心应手。 另外,建议论坛可以形成固定化的机制,让论坛的成果持续为云南、普洱发挥作用,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国际合作。 欧光龙:在参与首届普洱亚太林业论坛筹备及举办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这么一个大型的国际林业论坛能够落地云南非常不容易。通过会议举办,既收获了亚太地区林业同行的友谊,也进一步搭建了桥梁,助推林业科技攻关和科研的深化合作。 今后,普洱亚太林业论坛可以从工作机制上进行完善,吸引更多国家、专家学者和科研院所参与进来,并提供相关服务支持,整体提升林业资源的培育水平和促进产业发展。 首先,深化内容合作。现阶段,我们更多地聚焦在科技提升领域,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于构建相关产业更多的合作机制。 其次,要扩大“朋友圈”。云南省聚焦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需要我们把相关的经验做法、数据总结做强以后,发挥优势才能辐射带动周边国家、经济体。 华朝朗:各个国家的官员、专家汇聚一堂,交流了各个国家在森林管理上好的经验和做法,对我们的帮助和启发是非常大的。 我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地的工作,之前的工作侧重于保护。怎么样在保护地通过森林的可持续管理,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在今后保护地的工作中,也可以引入森林可持续管理这种理念和做法,实现生态保护的重大发展。比如,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是严格的自然保护地,而自然公园需要进行一些景观改造、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可引入森林可持续管理的理念和模式,成为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抓手。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