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乡村的全面振兴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村庄的振兴,未来村庄的发展方向应根据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因素,将村庄科学定位为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和搬迁撤并类村庄谋划产业发展。 村庄振兴,规划先行。在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的同时,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但更要靠“经营村庄”激发活力。否则,如果只建设、不经营,只投入、不收益,缺乏造血功能、缺乏产业植入和专业化运营,在造成财政投入浪费的同时,村庄已建成的发展成果也难以巩固。因此,经营村庄既要讲社会效益,又要讲经济效益。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做好村庄旅游的谋划、策划、规划、计划等系列工作,以沉浸式旅游体验赋能乡村振兴,实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 当前,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普遍提高,消费需求渐趋多元化,人们出游更加注重对目的地文化产品的深入了解,以亲身体验、互动等方式感受新鲜感,体验“乡愁”、回味“乡愁”,增强旅游获得感,沉浸式旅游体验正逐渐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沉浸式旅游体验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挥游客的主观能动性,游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探索获知景区景点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体验经济消费自然应运而生。 沉浸式旅游体验的背后,实则是消费需求的改变。数据表明,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超过4亿人,他们更需要高品质的生活、高品质的产品来满足精神享受。此外,“90后”“00后”也正成为未来旅游市场消费的主力军,对于年轻人来说,单纯的看风景已不再是主要追求,他们更加注重与旅游目的地的情感融合,追求更多个性化和社交化这种代入感较强的旅游新业态产品体验。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打造和推出更多个性化旅游产品新业态和新场景,正是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机遇和有力抓手。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旅游产业既是“幸福产业”,更是“富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要围绕地方独特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和红色革命文化、民族风情习俗、应季节庆活动、房屋建筑风格、非遗传承、地方歌谣等文化色彩谱系以及深入挖掘“土特产”潜能,切不可抄袭复制,要坚持“一村一策”“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谋划村庄的发展战略和做优“土特产”文章,在消费心理、市场需求、业态走向、商业模式、文化创新等问题上深入研究,结合沉浸式故事、沉浸式场景、沉浸式设施、沉浸式活动、沉浸式服务等要素保障,加快打造沉浸式旅游项目。同时,随着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更应注重运用新技术在沉浸式旅游项目领域的应用,为人们带来更智能的数字生活新体验。 加快推进打造沉浸式旅游新业态,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政府要健全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在确保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加大重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强化土地、林地、环保等方面的要素保障,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上花心思、下功夫、见成效,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全力打造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平安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权衡好“得”与“失”的关系,针对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不紧密等问题,要以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市场主体”的运营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创新和创意驱动乡村旅游转型。 纵观普洱市的优势和发展定位,在加快“两示范一胜地”建设上,乡村旅游发展应牢牢抓住“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这个成果、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直过民族、“山清水秀必干净”的自然生态等优势,深挖其蕴含的文化脉络、历史沿革、生态保护等价值内容,加大加快实体景点、场景和“穿越时空”“聆听时代回响”的虚拟场景再造,打造身临其境、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张春泓)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