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地名的起源地位于思茅四中背后的“老街子”。现在的思茅老街,即思茅古城的所在地,则是在雍正七年,清政府实行了改土归流以后才搬上来的。当时,思茅老街叫“蛮洛坡头”,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思茅盆地中间隆起的一个小山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利于防守。
(普洱市政协提供)
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南巡抚张允随向清政府提请建土城,城墙周围2里长(1152米),高1丈2尺(3.84米),设四门,建四楼。雍正十三年(1735年),思茅同知谷確进行了重修。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同知张轼申请经费改建砖城,在原土城基础上增宽23丈。乾隆四十二年,同知严秉缘又申请经费增修城墙,周围共542丈7尺(1736.64米),高1丈4尺(4.48米),并修东西南北4座城门,建楼2层各3间,东门称“宣化”,南门称“怀柔”,西门称“安远”,北门称“平定”。
从思茅古城四个门的名字,可以知道当时思茅城4个方向所面临的政治形势。
东门宣化:东边洗马河方向需要宣导教化。
南门怀柔:南边今刀官寨方向需要体恤怀柔。
西门安远:西边今六顺澜沧孟连方向需要抚慰安远。
北门平定:北边普洱府、京城方向已经和平安定。
从四门的名字,不但可以知道当时4个方向的政治形势,还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官员的智慧,没有取名威远、宣武、镇南、西征一类的名字,说明当时本地的清政府官员,并不想把本地周边的少数民族当作对手,更多的是想要团结他们。
嘉庆十三年,同知孙埙捐款重修古城墙。
咸丰八年(1858年)12月29日,大理杜文秀义军攻入思茅城时,用火药轰破六处后又修复。
光绪十年(1884年)9月27日辰时发生6.5级大地震,震坏城楼、城墙垛口数处。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月31日发生6.8级大地震,剧烈震荡达10秒,余震长达30日,多达280余次,城墙倒塌30丈(99.9米),东门北门被震毁,无法修复。
1952年,建盖医院时将顺城街至南门的城砖拆去建营房。同年,筹建思茅粮食局直属库,又将南门至西门的城砖拆去建仓库,随后,城内公私住房开始自行取城砖为己用,至1958年,全部城楼、城墙被拆尽。
今天思茅的很多地名与当年的城墙有关,如:西门街、北门街、顺城街、南正街。(通讯员 许春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