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提到“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习近平主席的动情描述与深情寄语,让人倍感温暖。
近年来,我市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前行路上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守正创新、艰苦奋斗,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劳动者。他们当中,有扎根茶山、带领村民致富的青年茶人,有深耕基层多年、默默服务群众的普通职工,也有在乡村振兴一线开拓进取的驻村第一书记和运用各种方式做好普法工作的村干部……他们挥洒汗水、展现奋斗之美,正是这每一份看似微不足道的贡献,汇聚成了中华民族奔涌向前的不竭动力。
彭玉云 扎根基层三十载 默默奉献守初心

彭玉云(左一)在清理垃圾。 (彭玉云提供)
本网讯 每天七点半,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文武镇机关办公楼,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坚持做好来访登记,不厌其烦地接待着每一位来访群众,耐心倾听来访者的诉求并告知其需要到哪里办理。他热情和善、乐于助人,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办实事,从大家口中的彭哥变成了彭叔,他就是文武镇政府职工彭玉云。
清洁家园
当好人居环境整治的助推者
针对集镇卫生整治难题,彭玉云多次走访群众,掌握群众的诉求,听取群众意见。在镇党委政府的推动下,他主动承担责任,带领卫生整治小分队一家一户做工作,将集镇划行规市、卫生整治、禁止乱停乱放等政策讲清楚。彭玉云认真分析研究,对集镇经营区、停车区、生活区等进行细化分类,明确商户经营位置范围、门前三包等,让原来狭小拥挤的集镇赶集天变得规范有序。
彭玉云认真负责、敢于担当,商户们反映的问题总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化解。彭玉云坚持每日骑摩托车查看垃圾处理情况,及时制止各类乱堆乱放现象。垃圾焚烧厂旁的一间小房子,成为彭玉云和5位卫生保洁员召开工作例会的“会议室”。在每周一次的例会上,他们认真分析近期需要重点加强的区域,协商制定下一步工作措施。通过全镇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努力,集镇卫生环境整治工作迈上新台阶,吸引了相邻乡(镇)前来学习借鉴。
热心助人
当好人民群众信赖的“及时雨”
彭玉云在驻村工作期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认真为群众办实事,成为群众信赖的“及时雨”。
家住文武镇丫口村闪片房村民小组8岁的杨玉婷因家庭特殊情况无法落户,不能注册入学。心急如焚的杨玉婷父母打电话给彭玉云,请他帮忙解决杨玉婷的入学问题。在仔细了解情况后,彭玉云立即到镇中心小学,与学校协商先接受其入学,户口的事情由他来想办法。随即,他又到镇派出所,询问相关落户政策。最终,在他的努力下,杨玉婷顺利入学。孩子的入学问题解决了,可对本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孩子的生活费又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彭玉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1000元给予资助,为其购买了被子、毛巾、书本等学习生活用品。
一直以来,他总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用自身力量做着力所能及的实事,为困难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有一次,彭玉云骑车去丫口村闪片房村民小组开会,由于下雨路滑导致摔伤,但他还是忍着伤痛坚持骑车到闪片房村民小组开会。他说,既然和群众约好了在晚上8点开会,不能做言而无信的人,自己受点小伤不算什么。彭玉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只要工作安排下来,他第一时间就行动,主动提出解决的办法,让工作一件一件落实。
彭玉云以永不停歇的步伐、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通讯员 李伶俐)
吴晓霞 创新宣传方式 普法不落一人

吴晓霞(左一)在群众家中开展普法宣传。
本网讯 吴晓霞,女,中共党员,景东彝族自治县安定镇青云村村委会主任、青云村“法律明白人”。1995年出生的她结合本村实际,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宣传青云村。她借助“非遗文化+普法强基”的方式,走遍了村里的田间地头、家家户户,带领村“两委”成员用脚步丈量民情,解决了一件又一件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法律法规的“宣传员”
青云村99%的常住人口为彝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都是用彝语沟通,为了让普法工作全覆盖,吴晓霞带领村“两委”班子组成“双语普法小分队”,将法律条文翻译成彝语向群众进行讲解。她利用青云村彝族非遗文化优势,通过“非遗+普法”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大帮腔、彝族打歌等形式,将法律法规和彝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进行有机结合,以彝汉双语翻译的方式让普法工作更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学法用法方式,通过拍摄短视频《信访工作条例》《吃亏歌》《哦喂调普法》《大帮腔普法》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用听得懂的语言让群众在手机屏幕上直观地学习法律知识,让普法工作更有人气、更聚人心。在她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积极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宣讲法律法规,有效提高了青云村群众的学法、懂法、用法意识。
吴晓霞定期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学习,组织支部主题党日,在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小组会议上用亲切的彝族语言向村里的老人讲解《民法典》,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继承权等内容。2023年以来,云南全力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景东县司法局深入青云村开展相关工作。吴晓霞作为村干部,积极组织本村村民集中接受普法宣传,在普法人员讲解的同时,她会用彝族话再进行转述,真正做到“普法不落一人,普法扎根实地”。
矛盾纠纷的“化解员”
群众的事无小事,无论什么时候,群众找吴晓霞反映问题,她都会尽心尽力地去帮助解决。她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不懂就向镇司法所、村法律顾问和挂村干部请教,认真总结,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用心用情帮助村民化解纠纷、普及法律知识。每当遇到矛盾纠纷,吴晓霞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情况,从法、理、情方面循循开导,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做到一般矛盾不出村,使村民关系更加和谐、村内风气更加清正,成为了村里的“暖心人”“贴心人”。
吴晓霞自担任“法律明白人”以来,用实际行动做到了以人为本、心系群众。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身边群众,当好法律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传递员、法治活动组织员,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让群众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法治建设之路越走越宽。(景东县融媒体中心 文/图)
张涛 谱写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

张涛(中)深入农户家中走访慰问。
本网讯 2021年5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中心工作人员张涛到雪林乡芒登村驻村并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面对芒登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路子窄、交通条件不理想等现状,张涛顶住压力、“自找苦吃”,不断与群众打交道,在基层实践中取真经,逐步打开了工作局面,为芒登村稳步发展贡献了力量。
坚持党建引领
常态化解民忧
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张涛将党建工作作为重要抓手,扎实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与村“两委”成员和党员谈心谈话,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充分发挥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两年的驻村工作中,张涛时刻不忘自己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责,身先士卒,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张涛的带动下,芒登村转变了工作作风,提升了工作效能,得到了乡党委政府和群众的一致认可。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在两年的驻村工作期间,张涛沉下身子、脚踩泥土,深入寨子看一看,进入农户家聊一聊,找问题、察民情、访民意,发现群众的真实需求,找到群众生活难点,真正将走村入户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方法之一。
驻村期间,张涛发现村小学的学生们被褥破损,便积极联系单位帮忙更换所有的被褥。因学校增加了一个班级,桌椅紧缺,张涛又联系爱心人士送来10套桌椅。学校用水不够,张涛主动联系乡党委政府架设自来水,解决用水问题。南明二组小组活动室建成后一直未配置桌椅,张涛积极帮忙解决了12套桌椅的配置难题。张涛在入户走访中发现困难学生,主动联系爱心人士资助困难学生4人、驻村工作队资助1人。为了开展好春节慰问活动,他联系爱心人士捐赠新衣服350件、旧衣服100余件,把“温暖”送到群众手中。
牢记为民初心
聚合力破难题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前提。为拓宽芒登村的产业渠道,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张涛和村“两委”班子对芒登村产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芒登村结合产业发展情况和资源优势,决定将茨竹产业作为特色产业进行重点打造,组织群众种植茨竹约1200亩。同时,结合村庄规划,做好茨竹加工厂厂房预留,为后期茨竹加工厂建设提供保障。2022年3月,引进香椿种植企业一家,签订合作协议。2022年8月,组织群众种植香椿15万株,2023年种植4万株。2022年5月,由驻村工作队出资,在公路沿线种植油桃800株,美化道路沿线景观,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23年4月,开展芭蕉芋种植试点工作,为3户示范农户提供1吨芭蕉芋种子。2023年5月,到保山市昌宁县考察木姜子产业,制定木姜子种植计划,完成木姜子种植1.3万株。
张涛常说,“青年就要不怕吃苦”。他把艰苦环境、艰巨任务当作磨炼自己的机遇,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通讯员 李静薷 文/图)
仙金 重回景迈山 扎根古茶林

仙金正在泡茶。 (仙金提供)
本网讯 兜兜转转,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景迈村的00后仙金回到了景迈山,她说:“外面很精彩,但景迈山让我更有归属感。”
这几年,仙金发现,曾经看上去略显传统的种茶采茶,成了越来越多景迈山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山里道路越修越好,民宿越开越多。走在路上,经常能看到许多陌生面孔。“在家不一定比外面差。”家人的鼓励让仙金决定投身茶园建设。
然而,茶叶知识储备的不足很快给仙金泼了一盆凉水。“你们这茶叶好在哪?”面对客户的提问,在茶山长大的仙金却答不上来。谈到和其他地方相比的优势,仙金更是一脸茫然。
为了解更多茶叶知识,仙金走出景迈山,前往昆明的茶馆上班。平时一有跑茶山的机会,她就主动报名,白天看茶树、学种植,晚上就和茶农闲聊,了解采茶制茶方法。那段时间,仙金几乎跑遍了云南的大小茶山。回到景迈山,仙金更加熟悉茶山和茶叶。
一大早,仙金就起床登上了观景台,俯瞰云雾穿梭于山寨、茶林。指着山脚下的生态茶林,仙金说:“再过几十年,那里也能像古茶林一样高!”
过去,为了提高产量,不少人陆续砍掉古树,种成了一棵挨着一棵的台地茶。产量虽然上去了,茶农的腰包却没鼓起来。为了提高茶叶品质,当地政府提出“模拟古茶树生长环境,搞生态稀疏留养”,将台地茶改造成生态茶林。
“树这么多都不赚钱,树少了那还了得?”起初,不少茶农心存疑虑。仙金家率先改造了茶林:茶树一行5棵变3棵,茶树营养更充沛;茶树上方新增果树等作为覆荫树,茶树不再被太阳暴晒,品质也随之提升。到了收茶季,外地茶商进山,先去生态茶林高价收茶。几年之后,景迈山周边的台地茶几乎都成了生态茶林。
为了提高茶叶价值,仙金家联合几家农户,成立了当地第一家茶叶合作社,收购茶农鲜叶,二次加工售卖。如今,仙金也参与到合作社的日常运营中。每逢春秋采茶季,28户茶农的鲜叶都会汇集到合作社。“如今一户茶农卖鲜叶一年能赚超过9万元。”仙金高兴地说。
景迈山上云雾缭绕,仙金如往常一样,穿着傣族服装直播:“看我们的云,看我们的树,看我们的古茶林。”仙金声情并茂地介绍景迈山的茶和文化,吸引了许多网友进入直播间。
2020年,仙金去外省参加茶叶展,当介绍自家茶叶来自景迈山时,好几个茶商问她:“景迈山在哪?”自那以后,仙金就加大了对家乡的宣传力度。“我希望有更多人知道景迈山。”仙金说。
2022年9月,仙金直播时正赶上秋茶季,她和搭档穿梭在茶林里,一天来回好几趟。渐渐有了固定受众后,仙金才开始正式卖茶,第一场卖了6000元钱,仙金高兴得一宿没睡着觉。但之后越卖越少,第六场只卖出去100多元的茶,晚上还收到了58元的退货申请。看着早早准备的包装纸箱,仙金泄了气。搭档的鼓励让仙金坚持了下来:“咱们慢慢积累用户和口碑,早晚能把销量稳定下来!”
如今,仙金的直播间日营业额稳定在5000元左右,好的时候有上百人同时观看。“单靠线上直播,就能卖掉家里四成以上的茶!”仙金说。
茶叶走出了大山,山外的人也来到了景迈山。仙金会用茶叶炒腊肉、茶叶炒鸡蛋、罐烤奶茶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眼瞅着来的客人越来越多,开办民宿也提上了仙金家的日程。
2023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仙金的劲头更足了。站在竹楼望茶山,仙金说:“我要扎根在这里,看着山下的生态茶林茁壮成长。”(人民日报记者 史自强 方圆 杨文明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01/07/nw.D110000renmrb_20240107_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