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肖楠)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普洱市教育体育局紧紧围绕全市教育发展大局,着力推进深学、细研、实干、真改,突出问题导向,调查研究解难题,针对全社会关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着力在建立机制、健全体系、完善制度等方面持续发力,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下决心,绘就心理健康教育蓝图。制定《普洱市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以“试点先行,分步铺开”的形式,加快建立培训、家访、干预、监测、预防“五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 用真心,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好校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主城区建立3个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1个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在10县(区)设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协调2条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专线。用好心理健康人才资源,组建1支学生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科普讲座和重点群体心理辅导。目前,全市共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3016名(其中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45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971人)。 增信心,强化全员综合素质提升。做好教师培训,将教师心理健康专业素养能力纳入校本培训必讲和必考内容,以班主任为重点,每所学校每学期对全体班主任、课任教师至少开展1次专题培训。做好家长培训,依托家长学校、开学第一周培训、家长会等机制,对各学段新生家长开展1轮全覆盖的开学前培训,引导家长从心理上主动适应各学段学生的变化和特点,引导其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做好学生引导,紧扣各学段特点,上好学生心理健康第一课,各班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参加2堂心理健康教育开放课,组织1次校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和解决学业、家庭、同学之间等方面的问题,增强信心,健康成长。 常关心,织密家访覆盖网络。面上覆盖访,各学校统筹校领导班子、班主任、课任教师全面参与家访,全覆盖、无遗漏,做到见家长、见本人“两见面”,家庭情况、亲子关系、成长环境“三清楚”。突出重点访,针对“留守、单亲、孤儿、患病、厌学”等学生群体开展重点家访,家访后有关信息及时同步至家长、学校心理咨询室及医疗机构,及时转介、诊断、治疗。形成合力访,对重点关注和干预对象,每学年由教育部门牵头,统筹民政、卫健、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共同参与家访。建立“临时家长”制度,每个学校明确1名教师作为留守学生在校期间的“临时家长”,明确1名亲属或村组干部作为留守学生离校期间“临时家长”,适时关注重点学生心理状况。 持爱心,强化预防干预服务。推行心理导师制度,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通气机制,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反馈学校心理教师、家长,关键信息及时入档。坚持全过程介入,盯住考试测验、放假收假等关键节点,推进校内工作全闭环。推进实时测评,依托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第三方专业机构逐步建立契合普洱实际和各学段学生特点的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体系,建立“一生一档”学生成长档案,为科学规范做好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支撑。推进“家校社协同”,推进学生心理健康信息规范共享,强化学校、家长、村(社区)、有关单位联动,共同参与重点对象干预。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心理健康宣传引导,形成协同合力,营造全社会育人、育才、育心,真正重视、促进和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