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陈景锋 蔡林海 廖智若愚 通讯员 张建春 文/图) 一走进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通关镇清平村,浓浓的乡愁便扑面而来。这是一个依山傍水有着时光岁月痕迹的小村庄,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至今仍遗留有石桥石碑、石缸和马帮人员暂住的房屋基座等茶马古道遗址。近年来,清平村通过深挖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走以文塑村、以文兴村的乡村振兴路,探索出新时代乡村治理“12345”(即一约两队三带四会五促)工作法,通过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村里的环境越来越美、发展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幸福,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的发展图景。2015年,清平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现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级文明村。 以“一约”推动乡风文明形成 清水河村民小组是清平村委会所在地,走进这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映入眼帘的便是以三字经形式制定的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清水河、人人羡、你我他、要珍惜……”据通关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蒋浩介绍,目前,清平村每个村民小组都结合实际制定了村规民约,不仅推动了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和文明乡风的形成,而且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村民心中落地生根。 以“二队”提升服务群众质效 一方面,由群众自发组成治安联防综合应急护村队,做好日常的政策理论宣讲、道德法治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另一方面,组建“8+N”志愿服务队开展科技普及、关爱未成年人、卫生环保、文艺活动、助学支教和扶贫济困等特色志愿服务,把党的惠民政策和关爱温暖送到村民身边。 以“三带”丰富文明实践活动 坚持党建带群建,通过党的建设带动群团组织建设,进而发挥好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组织优势,实现党建工作和乡风文明协同推进。坚持党员带群众,积极发挥党员志愿服务队在为民排忧解难、执行党的方针政策、遵守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群众带乡风,通过开展“五星文明家庭”和“最美庭院”等各类评选活动,提高村民争先创优的意识,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 以“四会”强化基层阵地建设 成立村级意识形态风险研判委员会,健全完善风险研判预警机制,坚持村组每半年进行一次研判,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苗头性风险问题。成立村民议事委员会,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不断增强自治能力。成立乡村治理委员会,开展“完善村规民约 树立文明新风”协商议事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成立志愿服务委员会,开展好关爱“一老一小”服务活动以及理论宣讲、法治宣讲、科技普及、文化文艺等志愿服务活动,传播党的好声音,讲好清平好故事。 以“五促”开创工作新局面 党建互联促共识。通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构建起“党支部+社区+党员+志愿服务”发展模式,实现党的建设、文明实践、信访维稳、民生服务、乡村振兴等工作一网统筹。产业互帮促增收。据清平村党总支书记沙春生介绍,自2020年以来,清平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重点加强了茶园、温泉等道路建设和茶马古道文化挖掘开发,以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2023年7月以来,则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并发动群众对清水河村民小组进行村庄美化亮化,目前提升改造效果已初见雏形。矛盾互调促平安。设立纠纷调解接待室、法律援助工作站等村级法律服务志愿服务队,2023年开展法治宣讲进村组112次、受众达1420人次,做到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有效化解了民事纠纷。生活互融促团结。开展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和移风易俗教育等活动,引导各族群众改变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共建团结和谐新家园。群众互爱促和美。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制+积分超市”,将群众参与文明实践行为转化为相应积分,并可到积分超市兑换奖品,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