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熊健红)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立足边疆区位特点,探索实施“融嵌式”国门党建,将党建引领贯穿生态保护全过程各方面,积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村环境治理、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两个作用”,切实把党建“红色力量”转化为生态保护发展“绿色引擎”。 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建设,构建党群“管护网”,把党建同河(湖)长制、林长制、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融合,建立了县、乡(镇)、村(社区)、村(居)民小组四级组织体系。通过常态化组织党员、群众集中开展清河行动,与6个县(区)建立了跨界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压紧压实“四级林长”“三级河长”工作责任。2023年,开展巡林巡河8949次,全县森林资源面积达2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8%,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63%,大气、水、土壤环境持续向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生态工程,2023年,发放天然林停伐补助资金510.7万元,受益农户8696户,实现了资源管护与产业发展双赢。建立野生亚洲象监测保护机制,采取党员带头宣传亚洲象保护、监测员实时监测,建设“大象食堂”和防象围栏、防象塔设施等举措,全面推进人象和谐共生。 联防联控实现长效治理。以党组织为核心、党员为先锋,构建“支部联防、党员靠前、干群发动”的联防联控长效机制,持续抓好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试点种植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组建由各级党员干部及生态护林员、农科员、护边员组成的境外工作组到老挝丰沙里省开展实地调查和防治,最大程度降低源头虫口密度,连续4年粮食作物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率小于5%。积极发动党员群众配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治、新品种玉米推广试验、昆虫雷达监测预警等工作。 联建共建提升人居环境。通过“组织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方式,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因地制宜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立足基础优势,以“重点打造、全域提升”为目标,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惠民工程,建成5个日均处理9.8吨的垃圾处理设施,实现边境幸福村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有效解决4个乡(镇)2.8万余名群众生活垃圾的处理难题。积极探索“1235”工作法,形成县、乡、村、组四级共治工作体系,营造出“全员参与、全民配合、全面攻坚”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氛围。积极挖掘村域资源,打造美化绿化亮点工程,投资326.39万元,完成绿化面积42595平方米、植树3197株,成功创建省级绿美村庄1个、市县级绿美村庄52个,推动绿美乡村建设出实效。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