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是读书人的节日。读书人最好的节日礼物,莫过于在图书馆读一本好书。又到世界读书日,给自己一份特别的节日礼物——安静地坐在散发着浓浓书香的图书馆,读美国作家苏珊·奥尔琳历时七年创作的《亲爱的图书馆》。 打开书本封面,似乎推开了图书馆的“大门”,钻进文字之间,随苏珊的脚步,穿过宽敞的大厅,走过排排书架,深入图书馆内部。 本书讲述的人与图书馆的故事,缘于1986年洛杉矶图书馆遭遇一场大火,导致超百万册书烧毁的真实事件。苏珊还原了火灾当天的现场状况及火灾后社会各界发起的救书行动。 听苏珊讲关于图书馆、文化、公共服务、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故事,恍若历经了图书馆的前世今生,这简直就是一本探索图书馆的百科全书。 本书还是一封献给图书馆的情书。 苏珊小时候,母亲每星期至少会带她去两次家附近的图书馆,那是一趟迷人的“图书馆之旅”。她说:“我是在图书馆长大的。”在《亲爱的图书馆》精致而诚挚的故事中,我能感受到她以激情报答了图书馆的“养育之恩”。 苏珊成了母亲之后,会带着孩子去图书馆,让她对图书馆的情感得以延续。正因为她从未停止过对图书馆的热爱,她才能感受到图书馆充满无限的生命力,她才会为写这封“情书”花费了七年的心血。 她深情地说:“我们终将死去,但我们的生命会在这里永存!”这句话直击我的内心,引发我强烈的共鸣。 我也喜欢阅读。在图书馆里,阅读“赐”我知识和见地,给我温暖和快乐。现代图书馆背后有着庞大运作体系,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地标性建筑,它与社区、城市共生,共享着繁荣与进步,也共享着狭隘与衰败,它通过陈列过去创造未来,它的公共性是如此的珍贵、迷人。甚至对于那些流离失所、困于内心的人,图书馆是他们的避难所和“家”。 上学期间,我在学校图书馆当过管理员,从此与图书馆结下了情缘。长大以后,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天南地北,哪怕是异国他乡,我与它都会相随。 我在图书馆里与志同道合的书友相遇;图书馆是我与恋人相约去得最多的地方;旅行路上,我会把各地图书馆纳入旅程;走亲戚、朋友聚会,有图书馆的地方,总会成为我与别人的相约之地。新西兰之旅,飞行12小时到南半球的奥克兰,当看到当地图书馆里竟然还能读到汉字读物,果断放弃了海边的行程,把宝贵的时间交给了这片安静地。在偶遇杭州市良渚村的晓书馆后,甚至生出成为良渚村村民的愿望,只为每天都能与书香相守。 是的,我们终将死去。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让我们的生命在这里永存! 暮色时分,图书馆打烊之际,我读完此书,再唤一声“亲爱的图书馆”!就像偶遇久别的故友一般。 (施崇伟)【读书时间】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