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碧安乡本着“要养牛,先种草”的理念,于2021年引进巨菌草种植,探索创新利用边角地、零星地、闲置地、乡村道路边等种植巨菌草2000余亩,带动群众增收900余万元,既提升了经济价值较低的低效地的“含金量”,亩产值可达5000元左右;又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并绿化美化了乡村环境,让巨菌草成了碧安乡群众眼里的“幸福草”。其做法在全市发展肉牛养殖的广大农村地区具有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巨大潜力。 众所周知,肉牛养殖产业是普洱市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稳步提高群众收入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全市肉牛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24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要新种植巨菌草5万亩,完成肉牛出栏19万头的目标任务。要完成这个目标任务,既要扩大肉牛养殖规模,也要扩大巨菌草种植面积,而面对全市山多地少的现状,如何解决好耕地保护与发展巨菌草种植的关系,是产业发展绕不开的“坎”。碧安乡结合巨菌草不择土地、生长快等特点,动员群众利用边角地、零星地等低效地发展种植巨菌草,不仅解决了牛吃饲草的问题,而且做到了低效地的高收益并成为村集体和群众增收的“香饽饽”,也解决了耕地保护与发展巨菌草种植的“难题”,更实现了把高标准农田让出来种植粮食作物,保证了粮食生产安全。 当然,在发展巨菌草种植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既要高效用好一切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综合利用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产业组织化程度的全面提高,切实解决好巨菌草的种植、收割、运输等问题。如可以探索尝试通过村集体或企业组建“小小收割队”的方式,统一实行机械化收割、运输,不断提高生产质效,最大程度降低群众收割、运输成本,增加群众收入。碧安乡在这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也希望全市其他巨菌草种植地区大胆探索并创新突破,真正让巨菌草成为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草”。(陈景锋 王福蓉)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