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刘元坤) 近年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把以工代赈融入乡村振兴建设项目,通过以工代赈建设了一批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发挥项目建设综合效益,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基础。 强化组织保障。抓统筹协调,强化项目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工作机制,统筹安排,形成合力,实行“项目主体+属地政府+监理”联动模式,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抓精准谋划,把以工代赈项目作为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就业的重要杠杆,坚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原则,把项目谋在群众身边、建在群众家门口。抓发展需求,立足产业发展壮大和生态价值实现,围绕县委“7+N”产业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生态旅游注入“源头活水”。 更好惠及民生。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带着就业走的思路,将以工代赈项目与带动群众就业、特色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有机结合,择优选择项目点,鼓励项目所在村通过组建劳务合作社等形式参与试点项目建设。结合项目用工需求,依托村级劳务合作社,组织人员深入排查辖区劳动力情况,采用“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模式,逐级签订劳务报酬发放合同,并实行工程款支付前向用工群众公告制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夯实基础设施。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生产生活和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短板,从“不能走”到“走得了”再到“走得好”,有效解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农产品运输成本高的问题,村民生产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实行“政府主导、社会自助、群众自建”的工作模式,在项目区打造“千万工程”示范点。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