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云资讯 >> 宁洱 >> 正文




宁洱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来源:《普洱日报》  时间:2024/05/16/ 14:42 点击:

 

典型引路 激发活力

近年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注重典型引路,以创建“四面流动红旗”为依托,在全县掀起一股示范带动、比学赶超的新风潮,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步伐迈得更加坚实有力。

争先进 夺红旗

曼达村位于宁洱县德安乡,虽然距乡政府只有17公里,但开车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要40多分钟才能到。正是因为地处山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差,曼达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21年,曼达村党总支因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被评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面对差距,曼达村党总支找短板补弱项,以“四面流动红旗”创建强党建、兴产业、促发展为目标,变“跟着走”为“带头闯”,主动谋划,冲在先、做在前。

在村“两委”班子的带动下,全村完成了民房翻新、道路硬化到户、住户100%水冲式厕所改造,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同时,利用山宽地广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陡坡地,用套种的方式积极推广坚果种植,现已发展到1260亩。2023年已投产800余亩,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到丰产期总产值预计可达500万元以上。”看着成片的坚果地,曼达村党总支副书记白文军细数起村里这些年来的发展变化,“目前,全村黄牛存栏达到了1500余头,成为全县为数不多的养牛‘千头村’。”

2022年,曼达村成为德安乡增收幅度最大的村,被评为“乡风文明红旗村”,首次获得了一面流动红旗。从崎岖小路到平坦的水泥路,从“找水喝”到“有水喝”,从零散种植到产业化发展……曼达村正朝着富起来美起来强起来迈进。

曼达村的变化只是宁洱县以“四面流动红旗”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缩影。宁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朱晓涛介绍,2020年以来,全县开启“四面流动红旗”创建工作,围绕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宜居乡村、乡风文明4个方面,按照村级季度自评、乡(镇)半年分类申报、县级半年复核、授予流动红旗的程序,每半年争创1次、每年度总评1次“红旗村”“红旗乡镇”。

据介绍,“基层党建流动红旗”主要内容是以党建促基层治理,积极探索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提升服务群众、引领群众的能力;“产业发展流动红旗”是以兴产业促农村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构建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大力巩固茶叶、咖啡、烤烟、畜牧等传统优势产业,抓好水果、蔬菜、生物药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积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宜居乡村流动红旗”主要是抓整治促乡村宜居,全面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行动;“乡风文明流动红旗”着重于以扬新风促乡村文明,不断推进乡村善治,实现乡村宜居。从生产生活到乡风文明,“四面流动红旗”成为宁洱县乡村发展方向的旗帜,也成为乡村振兴成果的标志。

亮成绩 增动力

作为全县获流动红旗最多的村,磨黑镇团结村曾面临有产业但形不成产值、有产品却推不出品牌,群众增收致富成效不显著等问题,捧着金饭碗却过着穷日子。团结村“两委”通过“党支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的模式和“开好三个会、管好三类人、上好三堂课”机制,充分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将党组织建在生产线上,3年斩获8面流动红旗,成为宁洱县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

“我们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强起来的发展理念,多次带领党员干部、村民小组长、致富带头人到昆明、楚雄、玉溪等地考察学习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运营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团结村党总支书记李文希介绍,通过不断建立完善“三个三”工作机制,团结村构建起村、社、企、户“四位一体”发展模式,打造了“芒果、蔬菜种植+冷库租赁+村级服务”的示范样板,全村种植甜脆芒果5300亩、烤烟2100亩、茶叶3304亩、冬早蔬菜2000亩,实现产业立体多元发展,2023年实现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45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22.27万元。

亮出业绩、评出成果、奖出动力,在“四面流动红旗”创建工作的推动下,宁洱县各乡(镇)、村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产业发展新方向,形成了以团结村、和平村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乡(镇)、村。宁洱县委、县政府为充分发挥好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断加大“四面流动红旗”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对争创为“红旗乡(镇)”“红旗村”的,提供奖金及其他奖励政策,并组织获得流动红旗的乡(镇)总结推介先进工作经验,引导各村对照“红旗村”标准,查不足、知差距,明方向、鼓干劲。

如今的宁洱,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激发出乡村振兴新活力。通过争获流动红旗、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一个个像曼达村、团结村这样的乡村,正你追我赶奋力建强基层党组织,发展产业,建设绿美宜居乡村,持续助力村级集体经济、群众双增收,加速推进乡村振兴。(云南日报记者 胡梅君)


依托资源 古镇蝶变

那柯里是一个多民族和谐聚居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也是古普洱府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具有深厚的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和马帮文化。近年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历史遗存、自然风光、民族风情、非遗传承”等资源,以茶为源、以道为始、以民为本,高位谋划,融合推进同心镇那柯里村发展乡村旅游,全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凸显,实现了茶马驿站上一个少数民族传统村的历史性巨变。

高起点规划 传统村走“特色路”

那柯里村立足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民族民俗等因素,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修旧如旧、复古如古”的原则,以道为题、以人为本、以乡愁为情,突出产业支撑,延伸壮大产业链,集聚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使人流、物流、信息流横向叠加,以“一镇带多业”的发展模式向周边辐射,不断拓展就业创业空间,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乡村旅游新路子。如今,修复了茶马古道,实施完成了道路、管网、景观提升和智慧景区等“十大工程”,建成5G基站,景区免费Wi-Fi全覆盖,建设和修缮了实心树连心桥、马鞍风雨桥、马跳崖等10余个人文景观景点,成立了中国乡村音乐创作、金丝楠木现代工艺制作、普洱绝版木刻双创实践等基地,小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齐头并进,文化印记与小镇风貌融合共生,人文景观与田园风光相得益彰,承载能力大幅增强。那柯里实现了从泥泞古道到“五色”石路,从土坯房到特色民居,从传统农耕到人人创业经商当老板,家家致富奔小康的生动画卷,再现了人来人往、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昔日鲜为人知的古道驿站蝶变成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

高融合发展 传统村端上“金饭碗”

那柯里村坚持“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四位一体的发展方向,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元化运营”的模式,充分挖掘马帮、非遗、农耕等文化资源,做好产业融合,带动传统农业生产,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改变村民传统观念,实现共同增收致富。如今,茶叶、咖啡、果蔬、鲜花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开发了“趣味”“果味”等八大旅游品牌,创新开展集文化旅游、休闲、餐饮、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文化活动,开放绝版木刻、陶器、织锦等民族传统工艺制作体验,各具风情的民宿客栈、民族饰品店、特色餐饮店、免费体验店、茶庄的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农家乐由2008年前的3家发展到26家,日均接待游客2000余人,2023年实现旅游收入1.78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993元增加到45000元,村民在家门口端上了乡村旅游“金饭碗”,广大群众“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日子已经变成现实。

高水平管理 传统村奔向“振兴道”

那柯里村坚持党建引领,以“千万工程”为抓手,采取“政府指导管理+企业+村民自治”的管理模式,围绕“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宜居乡村、乡风文明”开展“四面流动红旗”创建工作,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村规民约等制度,培育了青年致富带头人10人,党员示范户、结对帮带诚信经营示范户和民族团结示范户25户,组建游客咨询、环境维护、旅游企业、电商营销、应急救援、资源保护6支志愿服务队,引领群众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和村落保护利用开发,不断提升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那柯里村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全国非遗旅游景区等16项荣誉称号,成为中老铁路沿线“产业聚集、文化多元、乡愁浓郁、特色彰显”的宜居宜业宜游特色小镇。如今,那柯里村的“好日子定律”被用到更广阔的地方和领域,形成了致富奔小康的“那柯里效应”,成功打造了一批以那柯里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宁洱周边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点。(通讯员 马志磊/文 宁洱县融媒体中心/图)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真甜!宁洱县总工会“请”户外劳动者吃冰棍 ... 下一篇:举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和维权服务“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