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付颖 通讯员 高明艺)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一幅以幸福为主题的画卷,必须用民生的画笔来精心勾勒。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70年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持续在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方面发力,民生事业繁荣发展,各项民生指标不断改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就医越来越方便”“孩子读书越来越方便”“社会保障越来越完善”……如今,江城县群众发出的充满暖意的声音越来越多。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得到落实,犹如和煦的春风,温润着群众心田,让民生实惠可亲可感,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江城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温度与质感。 撑起健康“保护伞” 让群众有“医”靠 从早期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等高精尖诊疗仪器;从背着药箱穿街走巷的“赤脚医生”到签约医生现场问诊;从条件简陋的乡村诊所到现代化的医院……70年来,江城县医疗卫生事业稳健发展,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全民共享健康福祉。 近期,江城县人民医院妇科成功开展首例宫腔镜下曼月乐缝合固定术,不仅实现了宫腔镜技术新突破,填补了医院妇科领域的空白,更为广大女性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医疗服务。近年来,像这样的新技术在该院开展的还有很多。 始建于1953年的江城县人民医院,经过71年的发展创新,从一个未分科室,只有16名职工、10张病床,只能做简单的清创缝合、肌注、接生和血、尿、便常规及疟原虫化验的诊所,建设成如今学科齐全、设备先进、技术优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在党和国家对边疆医疗事业的重视和政策支持下,在几代医务人员的辛勤耕耘下,医院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江城县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李红彬说,医院即将搬迁,新院区占地面积84.52亩,有急诊楼、医技楼、住院楼、感染性疾病综合楼等,设备更加齐全、群众就医更加便捷。医院将以搬迁为契机,借助对口帮扶优质医疗资源,加强医院管理,加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长期以来,江城县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不断强基提质、改革创新,精准对接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全力当好人民群众健康的守护者,奋力书写人民满意的健康新答卷。全县医疗机构由1954年的3个增加到2023年的77个,增长近26倍,拥有床位数由1954年的10张增加到2023年的620张,增长了62倍;江城县国门医院建成使用,江城县人民医院建立了15个省、市专家团队工作站;全县5个乡(镇)卫生院通过云南省甲级卫生院评审,7个乡(镇)卫生院建成心脑血管救治站和慢病管理中心。江城县还致力于推进妇幼保健卫生体系建设和全民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健全高危孕产妇和危重儿童救治体系、艾滋病防治体系,提升“两癌”筛查成效,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实现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编织免疫规划、慢病防治、健康干预等疾病预防控制网,为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江城县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一项项扎实举措带来的历史性变化,带给人们看病就医的便捷和身心健康的保障,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针对基层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等热点问题,江城县不断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医共体”建设,由江城县人民医院牵头,通过医技援助、基层培训、下乡坐诊等举措,帮助乡(镇)卫生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农村群众在家里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目前,全县组建了87支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开展家庭签约医生签约服务59692人,为当地群众带来更多便利……优质医疗服务“跟跑”百姓健康,让基层群众实现“少付费、少跑路、治好病”,基层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填好教育“答题卡” 让每个孩子上好学 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多媒体设备,从没有操场到人工草坪塑胶跑道的标准操场,从低矮破旧的平房到窗明几净的教学楼……江城县成立以来的70年,也是江城教育浓墨重彩、跨越式发展的70年。 走进江城县第一中学新校区,弘毅楼、博学楼、行健馆、禾香苑等一栋栋崭新的大楼展现在眼前,校园绿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洁净,道路平坦宽敞,现代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是集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以及特色能源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校园。 2023年3月,能够容纳2800名学子的江城县第一中学新校区正式启用,有效解决了江城一中地处县城中心地段、校园面积不足且无法向外扩展,原有校舍场地、教学设施等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等问题,实现“一校两区”的办学模式,老校区单独开办初中班,新校区单独开办高中班。 “我在教育系统工作了32年。对比刚工作时,我们江城县的办学条件、教学方式、师资力量、教育布局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江城县第一中学高中部教师杨庆红看着新校区感慨说。作为江城县教育事业变化的亲身经历者,杨庆红见证了教育改革的变迁,他初到农村学校任教时的艰苦条件仍历历在目。那时的教室是土基砌的,桌子是木板搭起来的,由于供电不足,晚自习时,同学们就点起蜡烛和煤油灯学习。“现在,无论县城学校还是乡(镇)学校,教学环境都变好了,师资力量也更强了。我现在工作的江城一中,近年来,不断加强队伍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见证了这些变化,我们打心眼里高兴。”杨庆红说。 70年来,为了实现让每个孩子都上好学的愿景,江城县接力奋进,从实现“两基”目标,到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征程中,更加注重学校设施设备配置、规范化管理和课堂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实现整体跨越。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由1954年的19所增加到2023年的44所,校舍面积达25.25万平方米,学位达2.39万个。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先进的一体机,内有海量教学资源供教师参考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效。学校课程安排更加丰富多彩,开设了啦啦操、书法、足球、篮球等特色课程,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社会认可。 同时,江城县深入推进职业教育,2023年,江城县职业高级中学毕业班升学率达49.5%,除升学外就业率达95%;“双师型”教师占比达30.43%,较上年提高8%。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各乡(镇)中心学校均建立了特殊教育领导小组,由专人具体负责辖区内特殊教育业务管理工作,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全部得到就学安置,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建成整董镇中学资源教室,目前,全县共有特殊教育资源中心1个、资源教室3个,入学率达100%。 扎牢社会“保障网” 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退休金年年涨,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看病能报销,经济负担越来越轻;参保人数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群众成为各项社保政策的受益者。70年来,一张越织越密的社会“保障网”,满足着江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近几日,江城县供电局退休职工蒋桂芬很忙碌,她参加的文艺队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舞蹈,他们的节目将登上庆祝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文艺表演的舞台。谈起家乡和自己生活的变化,蒋桂芬拉开了话匣子,“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特别有幸福感。”蒋桂芬说,最显著的幸福感来自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从2003年退休到现在,她的退休金连涨19年,从最初600多元到现在3000多元,看病的医疗费还可以报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为我们提供了保障,让我们的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文艺队除了平时一起跳舞和出去旅游外,还主动参加志愿服务,继续发挥余热。”蒋桂芬说。 社会保障,民生之基。江城县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织密扎牢兜底“保障网”的同时,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如今,全县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提标扩面,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9%。 5月是云南江城中云糖业有限公司的休榨期,但车间工人并没有松懈,大家都回到公司进行培训。李小梅就是其中之一,自2021年进入公司后,她一直从事水处理工作。李小梅是曲水镇拉珠村村民,3年前通过就业帮扶车间进入公司,在经过培训后,成为一名技术员工。正式上岗后,在榨季,她每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休榨期,除了基本工资和社保,公司还持续开展技术培训。李小梅说:“这份工作带给我的不仅是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还有了一技之长,我更加自信了,对过上好日子越来越有信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长期以来,江城县坚持就业与创业并重,把稳就业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实,深入实施“创业之城”建设,落实落细就业创业系列政策举措,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推动江城县就业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2023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17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4人,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等系列招聘会42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3790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6118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4788个,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12810人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306人次。目前,全县已设立16个就业帮扶车间,带动就业476人。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江城县将继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持续加大对民生各项事业的投入力度,把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最大的实事接续奋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擘画出新时代民生事业发展的崭新蓝图。(本版图片由江城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