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郭春祥 通讯员 高翔) 5月的江城大地,碧波荡漾、青山朗润、风和景明。 行走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处处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彝族、汉族、傣族等各民族群众,手挽手、肩并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近年来,江城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围绕“那江那城连三国、团结和谐兴边疆”创建主题,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持续深化巩固、提升拓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成果,描绘出一幅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生态良好、边疆安稳的壮美画卷。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江城县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抓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制定出台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江城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高位谋划推进民族工作架梁立柱、夯基垒台、行稳致远。 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和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健全完善运行机制、明确职责任务,层层传递压力,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靠的是党的关怀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江城县民宗局副局长罗云燕表示,全县深入实施“党建+民族团结进步”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红旗飘飘”工程,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党的声音进万家”活动,组建由3730名队员组成的557支“新时代边境先锋队”,全面参与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推进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常态化,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聚焦一条主线 “同学们,这节课的主题是‘民族团结一家亲’,旨在增强大家的民族团结意识。”近日,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正在江城县民族小学进行。走进江城县民族小学,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宣传栏、黑板报、电子显示屏随处可见,民族绘画作品、民族歌舞比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活动精彩纷呈,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育苗先育根,育人先育心。江城县民族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李春荣表示,近年来,该校把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被授予“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第五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各族师生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绚丽绽放。 这是“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的锦绣图景在三江大地的生动注脚。 长期以来,江城县坚定不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深化宣传教育、示范创建和命名工程,在强化舆论引导、营造浓厚氛围上下功夫,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五个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机关单位集体学习必学内容,纳入党校主体班次培训的必修课,并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系列活动,推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全领域覆盖。 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19个、主题街道2个。“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民族团结宣传标语以及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符号形象随处可见,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县52所学校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22所。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先后召开4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40个先进集体、90名模范个人。 优化发展路径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李仙江水一路奔腾,沿岸草木盎然,来到宝藏镇的大小村寨,美丽民居鳞次栉比,宽阔街道车来人往,水电路网延伸到村村寨寨,灿烂的笑容挂在搬迁群众的脸上,纷纷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饭馆、特色民宿、土特产店、手工艺品店…… “感谢党的好政策,这些年,村里的活动场地、生产道路都进行了扩建,串户路做了硬化,还实施了危房改造、电网改造等,房前屋后蔬果飘香,人居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幸福指数更高了。”宝藏镇板河村坡脚村民小组是江城县唯一一个拉祜族聚居的村民小组,谈起家园的变化,村民小组长白有祥如数家珍。 同样蝶变的不只是坡脚村民小组,百里之外,康平镇瑶家山村干田团墩的村民们忙碌地穿梭在茶园、果林间,额头的汗水、满脸的笑意,期盼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瑶家山村是一个瑶族聚集的村寨,是“直过民族”生活巨变的缩影。近年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等行动,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效解决了群众的住房问题、人畜饮水安全、出行难和产业发展难等问题,逐渐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聚焦共同发展,赋予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过程中,江城县不断加快补齐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实现了通村、通组、入户道路硬化全覆盖,所有行政村都通了动力电。培育壮大产业,打造了茶叶、橡胶、咖啡等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加快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建设全面达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参保全覆盖。统筹各类资金4.13亿元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实施项目443个,全面完成19项指标建设任务,11个行政村已基本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互嵌共融发展 “一眼望三国的地方,江城多好在,中老越朋友多,好酒好茶一起嗨,丢出你的情,接住我的爱……”不久前,一首《丢包情歌》响起,第七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暨2023年中老越三国(普洱)边境商品交易会拉开序幕。 迎宾文艺晚会、哈尼族团拢古宴、牛体彩绘大赛、“边地之花”评选、民族方队巡演、边境商品交易会、三国职工联谊,以及丢包、顶杆、陀螺、射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见证了中老越三国人民的友谊,也承载和拉近了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深厚情感。 “我是汉族,但我有很多亲朋好友是少数民族,我也经常去参加各民族的节庆活动。”在江城县城经营土特产生意的普姗娜,与丈夫相识于几年前的丢包狂欢节。 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为抓手,江城县推动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交往交流、团结联谊活动,以干部职工公租房、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统筹布局学校、医院、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打造“石榴籽家园”,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深入推进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一进”细胞工程,探索推广“创建+基层党建、创建+乡村振兴、创建+社会治理”等工作模式,让各族群众由居住空间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等的全方位交融。 同时,深化巩固中小学、幼儿园混班混宿舍措施,促进各族学生共居共学、共同成长;开展了青少年夏(冬)令营活动、中老“亲情中华”夏令营等主题交流活动;举办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推动“文旅+”模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深走实。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开展“春风行动”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务工、经商、求学、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各地群众到江城县投资兴业、创业就业、工作生活。 宝藏镇坡脚村民小组首届摸鱼大赛受到欢迎;整董镇傣历1386年泼水节狂欢的热度还未完全褪去;曲水镇李仙江畔的“陆地小渔村”土卡河正紧锣密鼓地为迎接四方游客而忙碌……一个个美好的民族团结故事,在祖国西南边境生动演绎。 坚持依法治理 “大爹,您这样做是错误的,法律明确规定了,听我慢慢跟你讲……”夜幕降临,火光融融,江城县边境管理大队新一期“火塘夜校”在曲水镇国门寨如约举行,民警和群众围坐在火塘边,既讲解政策法规又拉家常,既讲红色故事又听群众心声。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中,江城县边境管理大队组建普法联盟队,创新推出“联勤联动式普法”“打破常规式普法”“全域立体式普法”“对症下药式普法”,通过入户宣传、联合宣讲、法治夜校等形式,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一直以来,江城县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纳入地方普法规划,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防范化解各类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6.2%,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 江城县始终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完善民族政策和地方性法规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法律保障基石,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形成各族群众携手并进、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巍巍群峰满眼绿,三江奔涌踏歌行。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江城县将继续团结各族人民,汇聚奋斗力量,用心呵护民族团结之花、用情浇灌繁荣发展之树,努力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示范者”,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三江大地绽放光彩、常开常盛。(本版图片由江城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