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饶丽 刘宝琦 张语隽) 长亭外,古道边。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茶马古道普洱段的重要一站。过去,南来北往的马帮会在宁洱县同心镇那柯里驻留休整,而今,那柯里不再是商贸通道,成了游人感受茶文化的好去处。 清晨的那柯里被云雾包裹着,显得格外幽静,晶莹的露珠挂在树梢、扶栏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构成了春天最动人的景色。这里的建筑是清一色的石台木构、青砖黛瓦,虽有新葺,但整体依然是古风古韵。优哉游哉地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再浮躁的心也能沉静下来。 顺着主路闲逛,先映入眼帘的是当地人就地取材做出来的美食。冒着热气的笼屉里,蒸的是软糯的糯米粑粑和三色甜口的红糖玉米蒸糕;温暖的火炉上,烤着香喷喷的豆腐肠和农家腌制的牛肉干巴;簸箕里装着山蜂蜜做的橄榄蜜饯;玻璃罐里装着当地人喜爱的水果凉拌,用辣椒凉拌的山楂、芒果滋味很特别,吃一口,酸甜中带着微辣,让人回味无穷。来往的叫卖声,热闹的烟火气,给这座小巧的古镇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每到这时,“长亭外”茶馆的李掌柜、“高老庄”的制茶人高仕兴、修补茶壶的手艺人通通格外忙碌。他们中有的忙着沏茶,有的忙着制茶,有的则忙着和来往的游客介绍那柯里的故事,有时还要牵着马带外地来的游客遛一圈。 李掌柜并非那柯里人,她在宁洱县有自己的茶企,因为喜欢那柯里的慢节奏生活,便在那柯里开了一家茶馆。走进“长亭外”,一眼就能看到复古的穿梁房屋,庭院里高大的三角梅和佛手柑支起了“长亭外”的绿意,而院内到处是精美的茶器。李掌柜喜欢用产自宁洱莫夺山的茶叶待客,向他们介绍普洱茶文化,她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普洱茶。 “高老庄”是那柯里的热门“打卡点”。老板高仕兴的奶奶是当地有名的“马锅头”的女儿,年轻时是当地出了名的“女中豪杰”,会骑马,还能制得一手好茶。如今,奶奶已经90多岁,是为数不多见证过那柯里马帮故事的人。 或许是受祖辈影响,高仕兴如今也做起了茶生意。他在自己家安置了一个制茶坊,用传统制茶工艺吸引来往的游客了解茶文化,体验普洱茶制作。岁月如梭,马帮不复,但是马帮精神依然存在。有空时,高仕兴就会带着奶奶牵着马,悠闲地走在那柯里的石板路上。从奶奶那里传下来的制茶手艺,也被高仕兴练得滚瓜烂熟。 从高仕兴家往前走不远处,就是通通的陶器修补店。通通生长于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因为喜欢陶器,年少的他远赴安徽学习修缮,后来到那柯里,开了一家制陶、修陶的店。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的大部分时间里,通通都在烧窑、制陶,偶尔会招待游客喝一杯用自己做的茶器泡出来的茶。为什么会选择修缮茶杯?他说,修茶杯,不仅是修缮他人的心爱之器,也是在修炼自己。 通通和高仕兴是年龄相仿的好朋友,他们都为那柯里旅游业、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为那柯里的“马帮文化”续写了新篇章。他俩还成立了“那柯里乐队”,一有空就会约着弹吉他、打手鼓、唱民谣。 时间流逝,人们见证了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返乡青年创业者越来越多、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时光如涓涓河流在风雨桥下流淌,桥上来往的行人从马帮变成了游客,古道边马铃铛摇曳的回响变成了村里小贩的叫卖声,虽然时代变迁,但我们依旧能够在细微之处感受到马帮文化的现代吟唱。(记者 胡雪英 通讯员 饶雪松/图 记者 廖尚燕/手绘设计)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